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7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下Chiari骨盆截骨和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儿童髋臼发育不良并髋关节脱位的术前评估、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效果分析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7月~2009年4月,在12例(12髋)Chiari髋臼周围截骨和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中使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其中男7例(7髋),女5例(5髋);年龄3~12岁,平均6岁。术前行髋关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使用"三维辅助截面"技术对股骨头覆盖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该程序对Chiari髋臼周围截骨和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进行模拟操作,记录模拟手术中髋臼截骨块内移的距离及股骨短缩距离与旋转角度,作为实际手术的参考。术后复查髋关节X线片,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2髋术前外侧CE角平均为13.5°(8~23°),臼顶倾斜角平均为37.7°(18~50°),股骨前倾角为87.2°(81~95°),三维辅助截面的股骨头实际覆盖率平均为9%(0%~20%)。术后平均外侧CE角为33.1°(23~49°),臼顶倾斜角为13.1°(11~21°),三维辅助截面的股骨头实际覆盖面积平均为91.4%(85%~94%),股骨前倾角为13.5°(13~25°)。结论计算机辅助技术对Chiari骨盆截骨和股骨短缩旋转截骨的术前设计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信度,能够直观、立体地再现髋臼发育不良的畸形特点;模拟截骨操作可使术者了解合适的截骨位置和旋转角度,以指导实际的截骨手术。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结果 8例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X线片复查股骨头坏死分期未加重,肢体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6例,良2例.结论 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延缓股骨头塌陷,推迟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后骨水泥填充加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8年2月,对本院收治15例骨转移癌伴长骨病理性骨折患者,其中肱骨3例,尺骨2例,桡骨1例,股骨5例,胫骨4例,采用骨水泥填充+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35.6个月。术后14例(93.3%)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疼痛评分改善率[(手术前评分-手术后评分)/手术前评分]为75%;术后2周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为优者13例(86.7%),改善率[(手术后评分-手术前评分)/手术后评分]为72%。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术后6个月生存率为60%,术后2年生存率为26.7%。[结论]对于长骨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患者,尤其是近关节部位,骨水泥填充+锁定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该手术可明显减轻患处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方便患者接受护理和进一步综合治疗。手术中骨水泥灌注确实、选择合适锁定钢板,是提高临床效果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2000年5月-2008年5月收治骨巨细胞瘤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32岁.股骨远端19例,胫骨近端18例.Campanacci分级:Ⅰ级4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根据肿瘤部位、Campanacci分级及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10例,刮除植骨内固定16例,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11例.结果 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刮除植骨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1.5%,瘤段切除+关节置换组无复发,术后患者Enneking功能评定:优19例,良8例,可5例,差5例,总满意率为86.5%.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可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瘤段切除适用于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虽复发率较低,但重建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55.
患者 女,17岁.因反复便血、面色苍白15年于2010年1月11日入院.体检:贫血貌,无明显腹部阳性体征.内痔、肛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血清肝脏酶和血氨均正常.骨髓细胞检查:增生性贫血(细胞内外铁低).  相似文献   
56.
背景:镁合金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早期黏附是否有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分析镁合金AZ31B的表性,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 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明确镁合金AZ31B的表面形态及元素组成。以蛋白吸附实验检测镁合金AZ31B与钛合金对蛋白的吸附能力。将镁合金AZ31B与钛合金分别与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l共培养于24孔板内,观察培养2,6,24 h的细胞黏附情况。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可见镁合金AZ31B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镁合金AZ31B的主要元素有镁、铝、锌,其中镁约占96%,铝约占3%,锌约占1%,另有一些其他元素,含量较少。镁合金AZ31B与钛合金的蛋白吸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培养2 h时,镁合金AZ31B与钛合金上的细胞黏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培养6,24 h,镁合金AZ31B上的细胞黏附率显著低于钛合金上的细胞黏附率(P < 0.01)。培养于镁合金表面的成骨细胞贴壁展开,形态不规则,大多呈梭形,有较多突起,部分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表明镁合金AZ31B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适合于成骨细胞的早期黏附。  相似文献   
57.
0引言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种窦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相似文献   
58.
早期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骨折脱位 80 %以上发生于下颈椎 ,其中 70 %合并脊髓伤或神经根受压症状[1] 。下颈椎损伤是否早期手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 5 5例早期手术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 ,对其目的、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5 5例 ,男 48例 ,女 7例。年龄 2 2~ 79岁 ,平均 41岁。损伤部位 :C4 骨折 9例 ,C4~ 5脱位 8例 ;C5骨折 10例 ,C5~ 6脱位 8例 ;C6骨折 10例 ,C6~ 7脱位 10例。损伤类型 :屈曲压缩性骨折 2 0例 ;爆裂性骨折 9例 ;骨折脱位 2 6例 ,并发其它脏器损伤 1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59.
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总结和介绍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采用同次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2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平均随访20个月,参照Symon和Lavender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颈椎管造影或MRI扫描椎管矢径的变化。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为91.6%,显效率为50%;椎管减压改善率平均达73.6%。提示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是适应于陈旧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颈髓压迫症的一种临床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0.
一、前言如何找到一种方法或技术,客观、准确、方便、直观地评价运动系统功能,并可以在临床、康复、预防、保健等工作中作为重要依据之一,指导相关实践工作,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基础研究人员、患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采用一种新型步态采集设备,收集受试者行走时的运动状态,即步态分析技术来进行膝关节疾病的描述及功能评价,正逐渐被医患双方接受和采纳。本文旨在对这一技术进行系统地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