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臂透视经皮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舟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距舟关节痛的常用方法之一。传统用骨刀截骨的方法创伤大,常因损伤距跟关节、距舟关节的稳定结构,而影响远期疗效。我院从1999年6月-2007年10月,应用C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经皮小切口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的方法治疗距舟关节痛1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2.
变应性或非变应性血管运动性鼻炎皆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曾多年应用过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本病.或由于术后远期疗效各家报告不一,或由于术野狭小不易暴露,或由于严重并发症等原因,对该手术的评价至今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63.
65.
<正>外耳道肉芽肿是以外耳道或鼓膜表面的炎性肉芽性损害为特点的外耳道慢性炎症。病变一般局限于鼓膜的表皮层,纤维层可受到波及,但未达内面的黏膜层。外耳道皮肤可出现病损,但鼓膜正常[1]。该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在额镜照明直视下手术刮除肉芽组织。但因操作不精确,如鼓 相似文献
66.
目的应用反义寡核苷酸体外细胞转染技术抑制喉癌细胞整合素αv(integrin αv,ITGAV)表达,探讨ITGAV表达抑制对喉鳞癌Hep-2细胞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sequence,ASONs),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被并转染喉鳞癌Hep-2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转染前后整合素αv亚基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Hep-2细胞的增殖情况,Boyden小室法检测转染前后喉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靶向整合素αv的ASONs对喉鳞癌细胞株的侵袭和增殖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时间依从性。结论靶向整合素αv的ASONs能够抑制喉鳞癌细胞株生长,并使其侵袭能力减弱,整合素αv可能成为喉鳞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间质中TGF-β1和p53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有淋巴结转移的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160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GF-β1和p53在乳腺原发癌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癌间质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乳腺原发癌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之间,TGF-β1和p53的间质表达一致率均为87.5%(140/160),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3,r=0.604,P均<0.001)。生存分析显示,在乳腺原发癌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癌间质中,p53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于p53阴性患者(χ2=7.163,χ2=6.894,P均<0.05);而TGF-β1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无关(χ2=0.181,χ2=1.065,P均>0.05);TGF-β1和p53均阳性者的总生存率低于TGF-β1阳性和p53阴性者(χ2=5.616,χ2=4.796,P均<0.0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室管膜瘤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117例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手术后所有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障碍加重,运动功能障碍较术前明显加重者5例,术后感染3例,二便功能障碍者2例,髓内血肿形成1例,呼吸衰竭1例,脑脊液漏1例。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期间得到有效护理。结论髓内室管膜瘤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高,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控制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9.
血管活性药物在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对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临床上常应用微量泵控制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以期达到精确、有效地用药[2].通过介绍微量泵泵用耗材的选择,不同的泵入途径,微量泵的移动方式,微量泵注射器更换方法的选择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提出选用聚丙烯(PP)材质的专用泵用耗材,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平行移动泵体,血管活性药物单独通路输注,对于儿科重症患儿使用快速更换法,对成人重症患者选择双泵法或快速更换法,以保障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使用,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