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告1例限界性角化血管瘤。患者女,27岁。因左肘部、左侧胸背部暗红色丘疹20余年就诊。皮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增大;皮肤科检查发现皮损分布于左侧胸、背部及肘部,为暗红色散在或融合的丘疹,表面呈疣状。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呈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增厚,真皮乳头见大量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管腔内含红细胞,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限界性角化血管瘤。  相似文献   
22.
红斑狼疮是一谱系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该类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各种类型红斑狼疮皮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狼疮带试验结果进行概述,并对几种少见的红斑狼疮亚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3.
经皮肤外用免疫接种的方法能使疫苗接种变得更简单、安全且有更好的依从性,因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皮肤的物理屏障并不是先前所认为的那样无法渗透大分子,在多种动物和人类的实验中,皮肤外用疫苗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基因疫苗是基因治疗中最有希望应用于临床的技术之一。皮肤局部外用基因免疫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4.
25.
26.
廖文俊  刘彦仿  刘玉峰 《医学争鸣》2000,21(2):S015-S015
0 引言 热休克蛋白 (HSP)是一类当细胞受到各种有害因素刺激时合成增多的蛋白质 ,在细胞内蛋白的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对体外培养的角朊细胞进行热处理 ,然后观察细胞中 HSP70的表达情况 ,并对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角朊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KC- SFM) (GibcoBRL) ,鼠抗人 HSP70单克隆抗体 (Santa Cruz公司 ) ,生物素化羊抗鼠 Ig G及 SABC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HSP70寡核苷酸探针 (上海生命技术公司合成 ) .1 .2 方法 取手术包皮 (本校西京医院门诊手术室提供 ) ,用2 .5 g·…  相似文献   
27.
<正>临床资料患儿,女,11岁。主因全身淡红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2个月,于2013年9月10日就诊。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双上肢伸侧、股上部内侧出现针头大小红色丘疹、丘疱疹,散在分布,光滑发亮,伴微痒;曾于外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口服依巴斯汀5 mg/d、外涂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1个月余,瘙痒略有减轻,但皮损未见消退;并发现双侧腋窝、腹部分别出现肤色、淡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先后在两家医院诊断为湿疹、  相似文献   
28.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例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绝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及实验窀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23岁(4~40岁);平均发病年龄19.43岁(3~37岁),其中2例发病年龄<6岁.皮损部位:1例位于左下肢,其余6例均位于头面部.皮损均呈线状分布,其走向与Blasehko线一致;所有患者均无系统受累的证据.结合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6例诊断为线状盘状红斑狼疮,1例为线状深在性红斑狼疮.结论: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的罕见变异型,不引起系统受累.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借助于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  相似文献   
29.
血管炎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和纤维蛋白样变性,而假性血管炎(pseudovasculitis)是指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甚至血管造影等方面均与真性血管炎极为相似的疾病,但病理上无血管炎的证据如血管壁炎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样变性,免疫病理检查显示血管壁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假性血管炎与真性血管炎的皮肤表现极为相似,如瘀点、紫癜、瘀斑等出血性皮损和青斑、紫绀、溃疡、指端坏死和坏疽等血管闭塞性皮损,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体重减轻、乏力、血压升高等,临床上容易相互混淆。由于两者的治疗原则不同,因此,了解假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谱系,对于正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报告l例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患者男,36岁.因全身红色斑疹伴白色鳞屑反复发生20年.躯干、双上肢出现环状排列的水疱10d伴瘙痒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疱内、真皮浅层和真皮乳头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膜带Iga、IgG呈带状沉积;取患者血清行BP180NC16A(大疱性类天疱疮18 000抗原的近膜片段)-ELISA检查显示阴性;以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取患者血清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IgG呈带状沉积在真皮侧.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TgA大疱性皮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