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新生儿中最多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1‰~2‰,开展孕期唐氏综合征的筛查和产前诊断,是防止患儿出生的重要措施。利用血清标记物β-HCG和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的检测可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我们对5489例妊娠中期的妇女进行血清游离β人  相似文献   
12.
刘桂玲  庞丽红 《包头医学》2002,26(3):141-141
女患,45岁.1999年10月29日以慢性结肠炎入我科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ilt.1)与复发性流产(RS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30例RSA患者血清和绒毛中VEGF及silt-1的表达情况,并以同期因非意愿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正常早孕妇-k-(n=30)为对照,比较VEGF及silt-1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RSA组血清VEGF(2637.50±2145.09ng/L)、silt—l蛋白(13796.67±ll917.08ng/L)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2.67±675.47ng/L和3540.67±2989.80ng/L)(P〈O.051:RSA组绒毛组织vEGF和silt-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7%和96.7%)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0%和66.7%)(P〈O.05)。结论:RSA患者血清和绒毛中VEGF、silt-1表达程度升高,可能是导致孕早期胚胎停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文强  陈萍  庞丽红  李树全  林伟雄  杨德寨 《重庆医学》2012,41(32):3408-3409,3411
目的 建立Taqman-MGB探针法对α地中海贫血Hb Westmead突变进行检测,了解在广西地区平均红细胞体积在70~80 fL患者的Hb Westmead突变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对200例入选患者进行Taqman-MGB 探针法检测Hb Westmead突变,并用基因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共检测出12例Hb Westmead突变基因携带者,Taqman-MGB 探针法检测结果和基因测序法检测结果相符.结论 Taqman-MGB 探针法可快速、简便检测Hb Westmead突变,特异性高,结果可靠.广西地区的Hb Westmead突变有较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2002—2004年我科开始对住院患儿实施健康宣教,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总结出心理护理在患儿治疗中起辅助作用,是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导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180例因各种原因须行产前诊断的孕妇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游离脐静脉穿刺术。结果:一次穿刺成功141例(78.33%),2~4次穿刺成功39例(21.67%)。发生一过性并发症50例(27.78%),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1.11%)。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是一种成功率高且安全的产前诊断取材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人类生命历程的一个必然过程,但小儿时期的死亡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却是致命的,如何正确做好临终患儿的护理,如何抚慰家长受伤的心灵,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根据病人的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临终关怀措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为EMS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EMS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3.33%、86.67%。两种间质细胞在生长速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比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SC)增殖旺盛,增殖48 h、72 h时ES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明显高于N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48h0.001;P72h0.001)。24 h、48 h、96 h的NSC凋亡率明显高于E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 h时,NSC、ESC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体外细胞模型中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特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是一致的,可以成为疾病细胞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