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前后诱发电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PLD)前后的改变。方法 对31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LD术前后进行L5和S1的DSEP检查,测定其第1负相波N40峰的峰潜伏期,并进行手术前后比较。结果 术前DSEP检测的异常率达90.3%(28/31),主要表现为N40峰潜伏期延长;术后DSEP复查异常率明显减少,为16.1%(5/31),术前DSEP检测异常者术后DSEP复查表现为N40峰潜伏期较术前明显缩短:结论 DSEP检查是在PLD术前判断神经根功能受损程度和术后神经根功能改善程度客观、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可协助判断PLD的疗效。  相似文献   
92.
背景与目的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腔内放疗与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将1997年4月~2007年9月间收治的81例宫颈癌患者分为2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43例,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38例,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两组化疗方案均为以卡铂为主的联合方案。两组患者介入治疗1~2次后1周进行2~4次192Ir高剂量率腔内放疗,放疗后2周进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对32例有病理危险因素的患者加用外放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肿瘤大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临床有效率为62.8%,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病理完全缓解率、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侵犯均略低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而脉管浸润与复发率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5年总生存率(74%)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8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腔内放疗都能有效缩小肿瘤,提高生存率,但在临床疗效、对病理因素的影响以及复发和远期生存方面尚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3.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评价不同途径移植肝细胞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进而筛选出针对肝硬化大鼠模型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途径。【方法】 50只经证实成模的肝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前4组分别自肝动脉、门静脉、脾动脉及尾静脉移植肝细胞悬液2 mL(细胞数量2 × 106),对照组不干预,各组大鼠在细胞移植前1周及移植后第4、8周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HBP)等参数,死亡大鼠或第8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肺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移植后4周,G1组、G2组与G3、G4、G5组间HA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移植后第8周5组间HAP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移植后4、8周,G1组、G2组与G3、G4、G5组间PVP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组大鼠肝纤维化均未见明显改善,肝假小叶未见明显改建。【结论】 不同途径肝细胞移植虽不能有效地改善肝脏的血流灌注,但肝动脉、门静脉及尾静脉途径移植大鼠有较高的病死率,而经脾动脉途径移植相对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4.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和术前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特点和手术前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手术前经导管栓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资料,并与1954年至1995年收治的26例单纯手术切除的颈动脉体瘤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DSA表现: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受推压移位夹角增大,瘤体血运丰富。术前栓塞安全、可行,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术中出血减少(P〈0.01),术程有所缩短,并发症减少,肿瘤一期切除。结论颈动脉体瘤的DSA表现特征明显,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术前栓塞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5.
先锋霉素Ⅴ在兔腰椎间盘内代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先锋霉素Ⅴ经皮穿刺注入新西兰白兔椎间盘后 ,在髓核内浓度动态变化 ,为术后腰椎间盘炎介入治疗中抗生素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仿PLD术 ,经皮直接穿刺兔腰椎间盘 ,向其髓核内注入先锋Ⅴ ,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给药 2 4、48和 72h后髓核内药物浓度。结果 :给药后 2 4、48和 72h药物浓度分别为 :665、 2 .2 0和 1.48μg/g ,均高于椎间盘炎多数致病的最低抑菌浓度。 2 4h的药物浓度与 48和 72h浓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后二者浓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1.0 )。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先锋Ⅴ ,有效浓度高 ,维持时间长 ,是治疗椎间盘炎有效的抗生素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细胞亚细胞结构急性损伤的影响,以期探讨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论证经皮椎间盘胶原蛋白水解酶化学髓核溶解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2—07/09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SD健康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9只;胶原酶急性实验组9只、急性假手术组10只。急性实验组和急性假手术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mg/kg)麻醉后,分离并辨认大鼠背根神经节,实验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mL(4mL含1200U),急性假手术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于注药后1h行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亚细胞结构的电镜检测。结果: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细胞、节内神经纤维检测结果:急性实验组背根神经节观测细胞种类、细胞数量、细胞大体形态、胞膜情况、节内神经纤维情况(有髓神经纤维有无肿胀,脱髓鞘,髓鞘松解等改变)、血管等情况与正常组、急性假手术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和差别。急性实验组背根神经节细胞亚细胞结构与正常组和急性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变化和差别:①核仁部分偏向一侧。②线粒体大量肿胀,部分嵴断裂、空泡形成。各组均未见节细胞成群细胞坏死、细胞膜早期破裂、凋亡小体形成等节细胞凋亡相关表现和节细胞坏死相关表现。结论:临床应用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浓度的胶原酶对背根神经节细胞是有损伤的。掌握胶原酶的用量和浓度,使胶原酶作用于精确合适的部位,才能提高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7.
术后腰椎间盘炎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腰椎间盘炎保守、介入、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02年5月收治的8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诊疗过程,比较保守、介入、手术3种治疗方法疗效、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保守治疗患者好转2例(2/8)。介入和手术治疗患者2例次好转(2/7),5例次治愈(5/7)。保守治疗时间与介入和外科术后恢复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恢复时间均值(19.7天)明显短于手术后恢复时间均值(31.5天)。结论:腰椎间盘炎保守治疗时间长,疗效不确切;外科手术治疗可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显著,但术后仍需较长恢复时间;介入治疗能以更小的创伤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时间短;可作为腰椎间盘炎治疗时优先考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
介入放射技术在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索门静脉造影术在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报道 3例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病例 ,分析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3例门静脉并发症均经直接或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 ,2例门静脉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后狭窄程度减轻。结论 门静脉血管造影在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经皮血管成形术对治疗门静脉狭窄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0.
地塞米松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 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T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C增殖的效果,并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大鼠胸主动脉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SMC增殖,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其抑制程度不同.各浓度组之间总A值变化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36.02,P<0.001;两两比较较高浓度组10-6及10-5 mol/L抑制率相似,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65;低浓度组10-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567;余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②地塞米松以浓度依赖模式抑制大鼠SMC的PCNA mRNA表达.方差分析F=15.407,P<0.001.较低浓度组(10-9 mol/L及10-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8及0.56.其余各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SMC增殖,10-7 mol/L浓度以上可起效,并能持续抑制96 h以上,较低浓度地塞米松在作用时间延长时也有可能抑制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