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1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2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83篇 |
内科学 | 98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181篇 |
综合类 | 276篇 |
预防医学 | 53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94篇 |
中国医学 | 113篇 |
肿瘤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优化反应器内腔结构,并设计一套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方法 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反应器内腔流场进行仿真计算,通过流场分析确定内腔结构,最终构建一套完整的生物反应器系统.结果 确定了生物反应器的内腔结构,生物反应器由控制系统和细胞培养室两部分构成,能置于培养箱中对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进行动态培养.结论 反应器内腔的结构是合理的.整个生物反应器系统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12例.对累及主胰管或有临床症状的4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胰体尾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8例病灶最大径<3 cm且无任何临床表现的分支胰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定期观察.结果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非浸润性肿瘤31例;浸润性癌17例,其中淋巴结阳性7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病例中浸润癌分别占46.2%(12/26)、3/12和2/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5,P =0.041).非浸润性肿瘤与浸润性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4.6%;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癌患者(P =0.017).8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IPMN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累及主胰管的IPMN患者浸润性癌的比例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最大径<3 cm的无症状分支胰管型患者可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58岁.主因"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3个月"入院.腹部B超:胆囊壁不厚,胆囊内可见一大小约3.6 cm×3.2cm的等回声团,内部可探及少许低速静脉血流;提示胆囊实性占位病变.腹部增强CT:胆囊占位性病变,胆汁淤积,考虑胆囊癌可能性大;左肾术后缺如.患者4年前曾因左肾透明细胞癌于我院行经腹根治性切除术.入院后经常规准备,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胆囊大小正常,游离面未见浆膜受累,肝脏及腹腔未及转移.行胆囊切除术,肝脏面之胆囊浆肌层亦未及肿瘤浸润.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胆囊息肉样肿物内见大量大型宽胞质细胞增生,胞质空亮或弱嗜酸,局部呈腺样排列,偶见核分裂象,伴大片坏死.考虑为分化较好的透明细胞癌.后行肝脏部分切除及肝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细胞培养体系,实现Leydig细胞的体外增殖培养。方法:联合应用胶原酶消化、不锈钢滤网过滤及差速贴壁法获得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贴壁细胞以DMEM/F12培养液及优化培养体系培养,MTT法、细胞计数法检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对原代培养2h、4d细胞进行3β-HSD免疫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细胞成分,同时检测培养细胞睾酮在hCG刺激下分泌能力变化。结果:优化培养体系能够明显促进3周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大量增殖,群体倍增时间为(2.26±0.31)d,传统培养体系培养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16.32±2.14)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代细胞经流式细胞术鉴定,3β-HSD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54.3±7.1)%,培养4d后,增殖细胞3β-HSD阳性细胞率为(93.6±4.6)%。增殖细胞均有睾酮生成功能,在hCG刺激下睾酮分泌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优化培养体系能够促进差速贴壁法获得的睾丸Leydig细胞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45.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转移和复发是结直肠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s) 的存在是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关键,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CTCs 来源于肿瘤组织,主要存在于癌症患者的外周血中,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CTCs 检测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评估结直肠癌术后预后、预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反应、评估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反应和预后、筛选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可能获益的患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肾细胞癌发病相关基因,并联合临床指标构建可预测肾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联合指标预后列线图,为肾癌临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在TCGA数据库中进行验证并进行基于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模块建立。同时于TCGA数据库中利用Cox多因素分析筛选基因及肾癌预后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log-rank检验评价不同亚组生存差异的显著性;运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OS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R软件整合所有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的变量绘制可以个体化预测3年和5年OS的列线图,并采用Bootstrap法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图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通过GEO筛选出DEGs380个,在TCGA数据库汇中验证overlapping基因28个,与肾癌OS相关基因为SLC22A8及TNFAIP6(P<0.05)。病理等级≥G3 相似文献
47.
刚地弓形虫ROP2-P30复合基因在E.coliBL21中的表达和鉴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编码弓形虫RH株棒状体蛋白2和主要表面抗原1重组复合蛋白为弓形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及蛋白质疫苗的研制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OP2和P30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载体,并对重组入外源基因的质粒通过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MD ROP2中的ROP2基因片段经EcoRⅠ和HindⅢ酶切,连接等反应,亚克隆入pET30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 ROP2载体,然后再将pMD P30中的P30基因片段与经BglⅡandEcoRⅠ酶切的pET ROP2载体连接,构建pET ROP2P30载体,经含卡那霉素的LB平板筛选,酶切和PCR鉴定。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氏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用SDS PAGE进行鉴定。大量的表达融合蛋白经纯化和复性后,用Westernblot分析。结果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ROP2和P30基因片段,成功构建成pET ROP2和pET ROP2P30载体,成功表达了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与主要表面抗原1的融合复合蛋白,表达出的蛋白经纯化复性后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ROP2和P30基因重组后,在原核表达载体中表达出的蛋白经纯化复性后具有活性,获得纯化和复性的弓形虫ROP2和ROP2P30的高效表达产物,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随着应用增多,存在问题日益突出,如分离纯化、最佳成骨分化浓度、致瘤性及安全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广泛,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诱导分化、分离鉴定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分别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osteoblast cell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数据库和Ovid数据库1997/2010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排除内容重复和缺乏原创性文献。保留31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从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主要为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学分离法和贴壁筛选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定向诱导分化的主要技术特点是把具有成骨作用的基因转入靶细胞,由靶细胞转录成mRNA于病变区翻译成具有成骨作用的蛋白质,通过靶细胞的持续作用,促进自身成骨。许多基础研究表明依附于生物支架材料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生长因子诱导下可以快速地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已有很多骨不连和骨代谢障碍疾病患者受益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9.
我科2005—2011年收治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颈部外伤(无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病人4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0~7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4例;入院时GCS评分8~15分。 相似文献
50.
【摘要】 患者女,25岁,因手足、腋下和腹股沟红斑水疱伴疼痛反复1个月就诊。7年前患者因腋臭双腋下曾行小切口汗腺切除术。1个月前因颈部滑膜肉瘤(ⅡB期)术后行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3次化疗期间,出现手足、腋下和腹股沟红斑水疱伴疼痛,皮损逐次加重。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及腋下、腹股沟等间擦部位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边界较清楚,上有粟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可见糜烂;皮疹处皮温高,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双腋下行小切口腋臭手术的部位无皮损,无疼痛。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基底层下水疱形成及部分汗腺坏死。诊断:多柔比星脂质体相关间擦疹型手足综合征。根据该病例合并腋臭手术史,手术部位皮肤正常,推测该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药物经汗腺排泄到皮肤后诱发的皮肤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