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具有复合靶向抗癌功能的纳米高分子材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氧化还原法制备出具有复合靶向抗癌功能的纳米高分子材料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粒,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用扫描电镜和光子相关光谱对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并进行了体外抑瘤试验和体外磁导向定位试验,证实了该多功能生物导弹的实际功效  相似文献   
32.
1975年,美国生物学家Blakemore在试图分离海底泥样中的折叠螺旋体菌时,首次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一类奇特的微生物——趋磁性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um)。趋磁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沿着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其体内含有对磁场具有敏感性的磁小体(magnetosomes),起了导向的作用,并借助于自身的鞭毛来运动。这  相似文献   
33.
一种新型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及体外实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实验以聚乳酸和O-羧甲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并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球携带寡核苷酸转染TJ905人脑胶质瘤细胞,并通过RT-PCR方法对细胞的转染情况作了一系列的体外检测,结果表明,携带寡核苷酸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球能有效地转染TJ905人脑胶质瘤细胞,同时也能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中端粒酶RNA,端粒酶催化亚基RNA的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d时为75.7%,10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35.
常津  任晓文 《中草药》1997,28(A10):6-6
采用天然絮凝剂甲壳胺对双黄连提取液进行精制,观察并记录絮凝过程中絮凝过程中絮体状态、沉降速度、过滤速度等指标,同时对滤波的蛋白和鞣质等无效成分进行定性监测,对滤液吸收度和有效成分保留率进行定量监测,并将其与高速离心、醇沉工艺等精制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絮凝剂加入量的最佳值为0.6g/L,最佳絮凝温度为60℃,最佳pH值4.0,絮凝时搅拌速度以150r/min为佳,蛋白和鞣质等无效成分去除比较彻底  相似文献   
36.
生命科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科,其发展和进步备受世人瞩目。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在动植物的发育演化、细胞的命运调控、疾病的精准医疗等热点前沿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概述了近几年生命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主要涵盖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表观遗传调控、肿瘤免疫治疗、病毒研究及疫苗开发、干细胞与疾病治疗、结构生物学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能谱CT扫描模式和不同噪声指数扫描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方法 将体质量指数(BMI)为20~25 kg/m2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进行CTPA扫描,扫描范围为270~320 mm.第1组扫描模式为能谱CT扫描模式;第2~4组使用普通扫描模式,但噪声指数不同,分别为26、36、46,扫描参数为12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 mA)和智能管电流调制技术(Smart mA);记录4组扫描模式的CTDIvol及DLP并取平均值,将DLP转换为有效剂量.计算上述扫描条件影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并取平均值,请3位影像学专家对影像进行双盲法评分,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SNR、CNR、评分值及有效剂量.结果 不同扫描模式下4组扫描模式产生影像的SNR平均值分别为25.55 ±3.13、23.32±2.63、22.38±1.83、20.11 ±2.88;CNR平均值分别为27.71 ±3.78、25.91 ±2.38、24.87±3.38、24.28±2.36;3位影像学家对上述影像主观评价平均值分别为4.52±0.52、4.55±0.22、4.51 ±0.16、4.21 ±0.32;不同扫描模式的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17.77±2.26) mGy、(7.11±1.78) mGy、(6.07±1.16) mGy、(5.56±1.22) mGy;DLP平均值分别为(489.89±25.68) mGy、(235.69±20.68) mGy、(178.23±19.56)mGy、(160.08±19.67)mGy,并将DLP转换为有效剂量值分别为(7.33±0.36) mSv、(3.52±0.22) mSv、(2.67±0.31) mSv、(2.41 ±0.18)mSv.4组间影像的SNR和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2,P>0.05),3名影像学专家的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859,P<0.01);第4组的有效剂量较第1组低67.1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56,P<0.01);第4组的有效剂量较第2组低31.5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3.32,P<0.01).结论 CTPA能谱CT扫描模式和不同噪声指数(26、36、46)的普通扫描模式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区别,普通扫描模式较能谱CT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低;不同噪声指数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区别,但其辐射剂量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能提高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增益比的放射物理质量控制和保证(QA/QC)的策略。   方法  确诊的肺癌和肺转移瘤患者287例, 男184例, 女103例, 平均年龄61.9岁。对无阻塞性肺不张非小细胞肺癌(non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OA-NSCLC)亚组和肺转移瘤组常规采用CT靶区定位, 对CT难以确定肿瘤靶区的中央型阻塞性肺不张非小细胞肺癌(the central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A-NSCLC)亚组采用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协助定位; 应用体积剂量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 DVH)等评估TPS的质量并优化; 影像引导粒子植入中必须进行实时的位置校正。对无法单独经皮CT引导植入粒子的晚期中央型病灶结构复杂的肺癌亚组(central lung cancer, C-LC亚组), 要同期采用纤维支气管镜(flexible fiber optic bronchoscopy, FFB)直视下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 植入后必须进行剂量学等验证。   结果  137例的NOA-NSCLC亚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外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 OAR)心、肺及脊髓的平均照射剂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耐受剂量。NOA-NSCLC亚组和50例的肺转移瘤组的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分别达92.1Gy、106.2 Gy。局控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1.97%(126/137例)和96.00%(48/50例)。1年生存率分别是91.24%(125/137)和83.40%(42/50)。2年生存率分别是50.36%(69/137)和52.30%(26/ 50)。COA-NSCLC亚组的35例和C-LC亚组的65例患者的局部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32/35)和92.30%(60/65), 1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31/35)和80.30%(53/66);无放射性肺损伤或肺纤维化出现。   结论  恰当的放射剂量学QA/QC策略是保证粒子植入疗法提高治疗增益比的必须措施, 尤其是能明显减少放射性肺炎、肺损伤或肺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构建131I标记的、共载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与Torin2两种分子靶向性药物的新型多功能介孔二氧化硅(mSiO2)纳米载体,测定其表征,了解其释药动力学,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细胞对其摄取的情况。方法采用传统的模板法制作mSiO2,按照浓度比为1:1的比例装载两种靶向药物17-AAG与Torin2,并在其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后连接胎牛血清白蛋白(BSA),测定其基本表征、药物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纳米载体所载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氯胺T法对纳米载体进行131I标记,测定其标记率及放化纯度。通过核素胞内摄取定量实验了解该纳米载体被ATC细胞的摄取及滞留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成功制备mSiO2并完成装载(17-AAG+Torin2)@mSiO2-BSA-131I纳米载体,经测定得到两者的有效直径分别约为170~250 nm和200~300 nm,并证实所得纳米载体的分散性好且具有理想的球形形态。131I标记率为66.31%~78.25%,放化纯度为98.80%~99.42%,mSiO2对17-AAG及Torin2的载药量分别为(7.31±0.22)%和(6.04±0.79)%,包封率分别为(86.21±1.32)%和(85.17±2.05)%。证实所得纳米载体对17-AAG与Torin2均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ATC细胞内核素摄取定量实验结果显示(17-AAG+Torin2)@mSiO2-BSA-131I可被细胞快速摄取且于3 h时达摄取高峰,其细胞摄碘量明显高于Na131I溶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3~109.31,均P < 0.01)。结论mSiO2纳米载体可以实现两种靶向药物的共载及131I的标记,且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作用,ATC细胞能够明显、快速地摄取(17-AAG+Torin2)@mSiO2-BSA-131I。  相似文献   
40.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治疗糖尿病大鼠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缓释微球,并对其形貌、释药行为和在体外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比较rhEGF缓释微球与rhEGF原液对糖尿病大鼠溃疡促愈作用的差异. 方法 (1)用改进的复乳法制备rhEGF缓释微球.透射电镜检测rhEGF微粒形貌表征,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仪分析微球粒径分布,ELISA法测定rhEGF微球释药行为.(2)以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系为对象,采用MTT法鉴定rhEGF缓释微球的生物学活性.(3)制备糖尿病大鼠溃疡模型,成模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rhEGF缓释微球组(A组)、rhEGF原液组(B组)、空白微球组(C组)、PBS溶媒对照组(D组),每天给药1次.分别于给药后3,7,14,21 d对溃疡创面照相计算创面愈合率.创缘皮肤取材,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并测量其阳性染色面积比. 结果 (1)rhEGF缓释微球平均粒径为193.5nm,粒径分布均匀,微球之间元粘连,分散性好.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释放动力学模型,释放时间长达24 h.(2)不同浓度rhEGF缓释微球均有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以10μg/L浓度促小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最强.(3)从治疗第7天开始,愈合率以A组最快,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脯氨酸含量、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阳性染色面积比A组均高于B组. 结论 用改进的复乳法制备的rhEGF缓释微球,粒径大小分布均一,释放时间长达24 h.rhEGF缓释微球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速度较rhEGF原液更快,溃疡创面愈合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