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电位为61.48eV,载药率高达18.9%。然后用SEM动态监测载药纳米粒子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并连续追踪粒子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降解介质的pH变化。载药纳米粒子在PBS中的释药行为研究表明,(1)前12h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具有一级释放特性;(2)在20d内的释药动力学符合零级释放特性。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TJ905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并观察其表征及体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观察毫微粒的大小、表面形态和结构,毫微粒载药率和体外药物释放曲线。取传3代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对比试验,设5Fu纳米毫微粒、5Fu原药、空载纳米毫微粒组、空白对照组。设0.5~62.5mg·L-14个剂量组,作用24h、72h、120h、168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性状,MTT法检测抑制作用。结果(1)制备的5Fu纳米毫微粒平均粒径(191.000±0.202)nm;载药率为8.1%;首日药物突释率为38.3%,缓释时间20d;(2)5Fu纳米毫微粒和5Fu原药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并随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空载聚乳酸纳米毫微粒对细胞无抑制作用;(3)作用初期各剂量组5Fu纳米毫微粒的抑制作用低于或等于原药,随时间延长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超过原药,差异有显著性。结论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性状稳定,可长期释放药物,有效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明显高于原药,可以作为靶向缓释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3.
免疫载药毫微粒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免疫载药毫微粒HILE6-PLA(5-Fu)-NP,体外评价其表征、免疫学特性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抗人LECs膜单克隆抗体HILE6与5-Fu聚乳酸毫微粒采用碳二亚胺法相连接制备免疫毫微粒。扫描电镜观察微粒形态;间接免疫荧光法评价其免疫特异性;建立LECs、角膜基质细胞培养模型,体外检测不同质量浓度免疫微粒和单纯载药微粒对细胞作用2h后的杀伤作用。结果免疫毫微粒保持对LECs的免疫特异性,对LECs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同质量浓度毫微粒,62·5μg/ml作用2h抑制率可达到92·3%,撤药后观察时间延长到7d时的抑制作用高于或不低于3d时的效果。使用药物质量浓度<12·5μg/ml对角膜细胞相对较安全。结论该免疫毫微粒可有选择性的,长时间杀伤LECs,预防后囊混浊。  相似文献   
14.
胶质瘤磁靶向热疗及药物化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药物化疗作为胶质瘤治疗的主要辅助方法,在技术学领域尚无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发展,磁性微粒负载化疗药物作为一种新的靶向化疗系统,在外置磁场的作用下将携载的化疗药物定向聚集于靶区,增加局部药物浓度,有效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在提高化疗药物效果的同时,明显减少正常组织和代谢器官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施加外磁场后磁性纳米C3转移酶药物载体(简称载药微球)在大鼠损伤脊髓局部的分布情况,并观察不同时间作用的外磁场对该载体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载药微球,检测其粒径、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测定磁场顺应性及药物释放;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的摄取情况。82只大鼠建立T10损伤模型(NYU法),随机分为5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组,20只;B组,经尾静脉注射载药微球组,20只;C组,经尾静脉注射载药微球+外磁场15min组,20只;D组,经尾静脉注射载药微球+外磁场30min组,12只;E组,经尾静脉注射载药微球+外磁场1h组,10只。A、B、C组各取10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h后,取肝、肾、脾及T10为中心的脊髓组织做冰冻切片并观察载药微球在其中的分布;5组各10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h后取T10为中心4cm脊髓组织,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D组取2只大鼠,电镜观察载药微球在脊髓组织中分布。结果:载药微球分散性好,载药微球磁化强度饱和度值为63.5emu/g,载药微球缓慢释放药物且释药时间超过9d,载药微球与细胞共培养,细胞平均存活率为78.10%,与细胞共培养5s后能够在细胞内达到良好聚集效果。C组脊髓损伤中心荧光强度高于A、B组。C组脊髓铁元素含量高于A、B组,D组测定铁含量高于C组(P<0.05),E组测定铁含量高于C组(P<0.05),D组测定铁含量与E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载药微球聚集在损伤中心,可进入神经细胞胞体内。结论:磁性纳米C3转移酶药物载体可靶向聚集在损伤区局部,载药微球可进入脊髓损伤区神经细胞内;损伤后施加外磁场30min,载药微球可达到最佳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门静脉成像在能谱C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50例患者分为5组行肝脏门静脉期能谱CT扫描,患者注射对比剂总量为1 mL/kg,5组患者注射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20 mgI/mL,288 mgI/mL,256 mgI/mL,224 mgI/mL,192 mgI/mL,扫描结束获得门静脉期0.625 mm层厚的门静脉最佳对比度噪声比(CNR)单能量图像,用此单能量图像对门静脉行VR和MIP重组。测量5组图像中门静脉和相同层面背部肌肉竖脊肌及腹壁脂肪的CT值及其标准差,计算信噪比(SNR)及CNR并取平均值,由2名高年资医师在盲法下对5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平均值,5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2名医师对重建图像质量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门静脉最佳CNR单能量图像能量为50~55 keV。5组注射不同浓度对比剂患者的SRN、CNR分别为15.83±3.02、14.78±2.13、13.87±1.91、9.37±2.13、7.72±2.82和14.95±3.82、15.01±3.79、13.93±3.52、10.35±4.22、9.65±3.56。2位医师评分值均值为4.50±0.81、4.45±0.76、4.41±0.73、4.38±0.79、3.5±0.57。浓度为320 mgI/mL、288 mgI/mL、256 mgI/mL之间SNR、CNR及2位医师评分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221,P〈0.05);320 mgI/mL、288 mgI/mL、256 mgI/mL与224 mgI/mL、192 mgI/mL之间SNR、CNR及3位医师评分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1,P〉0.05)。2名医师对320 mgI/mL、288 mgI/mL、256 mgI/mL对比剂浓度产生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6)高于224 mgI/mL、192 mgI/mL对比剂浓度产生图像(Kappa值为0.63)。结论应用能谱CT最佳单能量门静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对比剂使用浓度,推荐使用对比剂浓度为256 mgI/mL,注射总量为1 mL/kg。推荐能谱CT显示门静脉的最佳单能量为50~55 keV。  相似文献   
17.
磁性纳米载体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颖  常津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0):1277-1278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美国科学家率先尝试在癌症治疗中使用局部化学疗法代替全身化学疗法,并选择了磁性材料作为局部治疗的药物载体,取得了一些进展。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前期模拟测试数据和动物实验,并未得到期待的治疗效果。随后的40多年中,各国的科学家又对磁性材料在癌症局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磁性材料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常津 《毒理学杂志》1993,7(4):234-236
甜菊甙(stevioside)是菊科植物甜叶菊的主要成分,主要作为甜味剂应用于食品生产中。国内外有关其毒性的报道很多,但有关体内代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们用同位素示踪法,动态观察了甜菊甙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况,为甜菊甙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反义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反义EGFR的pcDNA3表达质粒并进行了脂质体介导的U251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基因转染。应用RT-PCR检测EGFR表达水平,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和Transwell方法评价肿瘤细胞转染前后的生物学行为。进一步应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脂质体介导反义EGFR基因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对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EGFR、PCNA和GFAP表达比较。结果脂质体介导反义EGFR可显著抑制U251细胞ECFR表达,MTT法分析显示反义EGFR转染组胞生长抑制率为68%;与对照组和pcDNA3转染组比较,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p-anti-hEGFR转染组G0~G1期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进入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了,而进入G2期细胞则增加。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显示对照组和peDNA3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贴壁生长。而p-anti-hEGFR转染组细胞不能贴壁生长,呈团块状簇集生长。Transwell方法显示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显示反义EGFR RNA可以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治疗组EGFR表达下降而GFAP表达上调。结论反义EGFR可以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EGFR表达,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芯片研究现状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芯片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学、微加工技术学、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多学科和领域。它针对DNA、RNA、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分子,将不连续的、离散的分析过程集成在一起,完成样品预处理、亲和结合反应以及信号检测等过程,实现对成千上万种生物分子的高通量检测分析[1],在蛋白质组学及基因组学科研、疾病诊断和预警、药物或手术疗效判断以及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