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9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54.
某些外生殖器表皮肿瘤皮损中HPVDNA的检测和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生殖器部位表皮增生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通用型引物PCR方法对151例外生殖器表皮增殖性病变进行HPVDNA的检测,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进行HPVDNA分型。结果30例尖锐湿疣HPVDNA全部阳性,其中HPV6占60%,HPV11占26.7%;40例Bowen样丘疹病、5例生殖器部位Bowen病、6例Queyrat增生性红斑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5%、100%、33.3%,主要型别为HPV16;18例外生殖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HPVDNA的阳性率为27.8%,均为HPV16;32例黏膜白斑和20例乳房外Paget病HPVDNA均为阴性。结论尖锐湿疣主要由HPV6,其次由HPV11感染所致;Bowen样丘疹病、表皮原位癌包括Bowen病、Queyrat增生性红斑的发生可能与HPV16感染有密切关系;外生殖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HPV16感染可能是多种致癌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外生殖器部位黏膜白斑和乳房外Paget病的发病可能与HP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55.
急性心肌梗塞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实验室检测一直以CK-MB为“金标准”,但由于其对心肌特异性并非专一,同时在AMI发作4h内阳性率较低,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许多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强的方法。本文就AMI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后天发病的、面部以外的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报道非常罕见,现报道1例我科诊断的后天发病的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伴发毛囊漏斗部肿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57.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血清凝集素,可以与真菌、细菌和病毒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并且激活补体C3,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的基因具有多态性,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变异的个体血清中出现低浓度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或者没有,这时人体就易发生感染,与人免疫缺陷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真菌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急性心肌梗塞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实验室检测一直以CK-MB为“金标准”,但由于其对心肌特异性并非专一,同时在AMI发作4h内阳性率较低,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许多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强的方法。本文就AMI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摘要】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为了规范该病的诊治,邀请国内该领域著名学者进行了反复论证,提出了该建议。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寻常型天疱疮分为皮肤黏膜型、皮肤型和黏膜主导型。病理表现为基底层上棘层松解。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和血清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检测等诊断。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方案,轻、中、重度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中重度患者早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利妥昔单抗治疗,在应用生物制剂时建议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必要时可采用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及疱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初发BP患者40例、健康人40例进行血清ECP检测;选择同一时期就诊的33例初发BP患者、41例非免疫性疱病患者进行疱液ECP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和疱液ECP含量,同时对1例BP和1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病理切片进行ECP免疫组化染色。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 BP组血清ECP含量为(116.9 ± 19.3) ng/L,健康对照组为(93.3 ± 15.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6,P<0.001)。BP组疱液ECP含量为(665.8 ± 189.0) ng/L,非免疫性疱病组为(547.5 ± 240.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1,P = 0.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P患者ECP阳性细胞胞质棕黄色颗粒明显多于接触性皮炎患者。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 = -0.15,P = 0.35)。结论 BP患者血液、疱液ECP水平明显升高,且疱液ECP水平远远高于血清ECP水平,提示ECP可能参与B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