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慢性乙型肝炎的反复活动会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细胞癌、重型肝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2.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者不同剂量复种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不同方案再免疫的效果,以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保护率.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性的研究方法,对2年内至少完成1个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复查HBV标志物均为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接受4种接种方案,按常规程序(0、1、6个月)在上臂三角肌予肌内注射.国产10 μg组73例,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复种,每次剂量为10 μg;国产20 μg组69例,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复种,每次剂量为20 μg;进口20 μg组70例,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商品名:安在时)复种,每次剂量为20 μg;进口40 μg组48例,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为40 μg.在复种首针乙肝疫苗前及复种首针后第1、2、8、12个月采血检测抗-HBs.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接种后8个月,国产20 μg、进13 20 μg、进口40 μg组抗-HBs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8.1%、70.0%和77.1%,均高于国产10 μg组的53.4%(X2=21.465,P<0.01).国产20 μg、进口20 μg、进口40 μg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有所下降;国产10 μg组首次接种后1、2、8、12个月,抗HBs阳性率依次为8.2%、19.2%、53.4%和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7,P<0.01).12个月时,国产20 μg、进口20 μg、进口40 μg组抗-HBs效价均高于国产10 μg组(F=7.551,P<0.05).国产20 μg、进口20 μg、进口40 μg组不同时间点抗-HBs效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疫苗仍能产生免疫应答,增加疫苗剂量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3.
34.
35.
正"不明原因肝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医师有不同的理解,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临床上只要有肝功能异常的疑难病例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由于遗传性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病罕见、临床表现复杂、疾病谱广、个体差异显著、临床认识不足及检验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使之成为临床诊断过程中最常见的难题之一。我们以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肝脏相关疾病为主线,结合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遗传角度来探讨"不明原因肝病"的临床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定量和HBV-DNA载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51例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检测并分析19例好转出院患者(存活组)在入院时、极期(MELD评分最高时)、康复出院时以及32例死亡患者(死亡组)入院时、临终前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电化学发光法)和HBV DNA载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血清HBsAg定量在存活组入院时、极期、康复出院时分别为(3.63±0.44)、(3.82±0.18)、(3.60±0.56) log10COI,组内两两比较,P=0.095~0.815;死亡组入院时和临终前分别为(3.39±0.66)、(3.15±0.79) log10COI(P=0.111);组间比较提示存活组极期HBsAg显著高于死亡组临终前水平(P<0.01);HBV-DNA载量在各个时点逐渐下降,组内比较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无论其转归如何,病程中血清HBV-DNA显著下降,而血清HBsAg定量没有变化,但死亡患者临终前血清HBsAg定量显著低于存活患者极期水平,可能与致死性肝坏死造成HBsAg合成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阿德福韦酯片(代丁和贺维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随访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根据所选用药物不同分为代丁组66例(选用代丁抗病毒治疗)和贺维力组56例(选用贺维力抗病毒治疗),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HBeAg阳性率等基线资料相当;分别在24、48、9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下降幅度、HBV DNA不可检出率、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随着抗病毒时间延长,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下降幅度及不可检出率、HBeAg转阴率均有增加,但在24、48、96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6周,代丁组累积病毒学突破率为13.6%,贺维力组为1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代丁与贺维力均能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HBV DNA及有较好的安全性,96周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8.
TGF-β1、TNF-α及IL-6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 79例慢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结果显示 ,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在肝纤维化S2、S3、S4期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 ,且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与血清HA、HPCIII、LN及IV C水平呈低~中度的正相关 (P <0 0 0 1) ,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计分呈中~高度的正相关 (P <0 0 0 1)。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彼此之间有中~高度的正相关 (P <0 0 0 1)。表明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TGF β1、TNF α及IL 6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已演变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通过参与武汉抗疫广东省医疗队的反馈信息并结合2003年抗击SARS的经验,对医院后勤保障系统及目前后勤管理机制在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事件时进行探讨,为完善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可导致严重慢性肝病,并且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近5年来,我们改进肝炎病毒核酸诊断技术,建立热变性HCVRNA直接扩增技术、RTPCR夹心斑点杂交技术、HBV前C区点突变检测技术,以及克隆HCV、HGV基因序列。此外,对广东甲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与输血传播HCV、HGV及TTV人群感染的情况、慢性HBV感染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因素、HCV与肝癌关系、干扰素、Lamivudine的临床治疗观察、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作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技术的改进与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临床防治工作中,对当前病毒性肝炎诊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