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报告了用小玻片培养法,在镜下观察变形链球菌7个血清型参考菌株粘附现象的自然状态。菌细胞粘附于玻片表面并集聚呈菌团,菌团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较大且较疏松;一类较小且更致密浓厚。本文还对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机制和d型菌株粘附菌团的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人工龋是一种在实验室或人口腔内研究龋病的重要方法.近百年来,人们应用这个模型来探索龋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寻求防治龋病的措施,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对人工龋研究的历史、影响产生人工龋的因素以及通过这些研究取得的成绩作一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单克隆抗体在龋病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变形链球菌MT6R(C血清型)活菌作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_(2/0)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经过抗变链185-SA抗体检测、抗体阳性孔筛选及其克隆化、再克隆化,成功地建立了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出抗变链C血清型185-SA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24.
龋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在我国,成人患龋率在40%以上,儿童在80%以上。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龋病,我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菌斑的结构与发育、主要化学成分分析:采用人牙釉质块植入人口腔内的方法收集菌斑样品,发现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为三层:基底层、中间层和表层,牙菌斑发育成熟期为2~5天。分析人牙菌斑内各种可能与龋病有关的成分,发现  相似文献   
25.
分别用抗OMZ176菌(d血清型)和抗MT6R菌(c血清型)表面蛋白抗原220KD和185KO分子量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血清型变链球菌c、d作用后,通后3H核素标记测试细菌的粘附性。结果显示:抗220KD、抗185KD表面蛋白抗原的McAbs对相应血清型的变链球菌的粘附均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McAbs对不相应血清型变链球茵的粘附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认为McAb通过局部被动免疫抗粘附原理对变链球菌粘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
食物·糖·营养素与龋病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和展望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百年来龋病学研究中关于食物、营养素与龋病发病关系的主要成就。在食物方面,加工精细的食物虽然可口,但却丢失了许多有利于牙颌健康的物理性能和营养成分。在食物中,除糖以外,还未发现其他在龋病发病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物质。糖,特别是蔗糖,在龋病发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每天多次摄取糖食的危害性最大。因此,少次少量摄取糖食对维护牙齿健康是很重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回顾了20世纪和21世纪初对龋病发生中的宿主因素、时间因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宿主因素中包括全身和局部因素,前者为全身性疾病对机体龋敏感性或抗龋性的影响以及遗传因子对龋病发生的作用,后者主要回顾了牙齿本身、唾液、口腔卫生与龋病发病的关系。关于时间因素过去研究的内容不多,本文就已知和可能出现的某些因素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8.
微生物与龋病(二)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形链球菌已被公认为主要的致龋菌,从上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它作了大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从流行病学、动物实验直到近年来的毒力基因方面,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期主要对变形链球菌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致人类龋病状况、变形链球菌对人的感染途径、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毒力,如产酸、产多糖、黏附现象、产细菌素等作简要的多方面回顾。  相似文献   
29.
本实验通过采用粘性放线菌不同菌株(包括培养上清液蛋白)对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实验及抗菌毛Ⅰ,Ⅱ的IgG的粘附抑制实验来判断粘性放线菌粘结素存在部位,并确定不同菌毛在粘附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粘性放线菌的粘结素主要位于菌毛上,并进一步证实两种菌毛共同参与粘性放线菌对牙面的粘附;2.上清蛋白中不含粘结素成份,可能含有有利于细菌凝集的成份;3.粘性放线菌地方株与参考株的菌毛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为预防粘性放线菌地方株的粘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0.
作者利用离子色谱仪对12名青少年的龈上集合菌斑细胞外液有机酸在漱糖前后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非刺激性唾液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休息状态时,菌斑细胞外液中有机酸含量明显地高于非刺激性唾液中的含量;无论漱糖前后,菌斑细胞外液中高pKa酸(乙、丙酸)的浓度都高于低pKa酸(乳、甲酸)的浓度;漱糖后,菌斑细胞外液中高、低pKa酸的时间依赖性变化与其pH的变化存在相互关系。漱糖后30~35分钟时,龋活跃组与无龋组间,乳酸浓度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任何时候,菌斑细胞外液中的乙酸浓度都高。提示乙酸与龋损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