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基础医学   73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352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应用桥接钢板治疗长管状骨高能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桥接钢板的形式治疗长管状骨的高能量损伤37例。其中股骨粉碎性骨折12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17例,肱骨粉碎性骨折3例,尺桡骨粉碎性骨折5例。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45d~2年,1年内骨性愈合34例,延迟愈合3例,无骨不连病例。根据自定的长管状骨愈合评价标准,本组优21例,良13例,中3例。结论长管状骨的高能量损伤骨折形式复杂,治疗较棘手,应用桥接钢板的形式进行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折部的血运,有利于骨折的按期愈合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后路二种内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再在失稳模型上对每具标本进行两种内固定: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钩内固定系统,测量二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比较两种状态下的寰枢椎稳定状况。结果: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与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无显著性差异,左右旋转C1椎弓根螺钉组优于C1椎板钩组。结论:两种寰枢固定方法: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抗左右旋转方面较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优越,临床上应优先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当C1椎弓根过于细小时可选用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lumbar discectomy,LD)是常见的脊柱外科手术,远期随访研究显示标准手术后数年疗效各异,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为10%~15%。由于缺乏对纤维环修复的有效方法,临床医师通常在术中不处理破损的纤维环,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潜在风险增加。为避免复发,临床上倾向于尽可能切除椎间盘甚至纤维环内的组织,但临床报道结果表明,此举加速椎间盘高度丢失,导致更为严重的终板退化,临床效果欠佳,患者背痛症状长期存在。本研究采用新型Xclose组织修复系统(Anulex Technologies, Minnetonka, MN,图1)修复纤维环,并通过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扳机指又称狭窄性屈指肌腱腱鞘炎,是最为常见的手部疾病之一,一般人群发生率为2.6%,糖尿病患者发生率约为10%。目前主要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制动、理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及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等。既往研究已表明,1-3次皮质类固醇注射后,有61%-84%的扳机指初发患者被成功治愈。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与患者更趋年轻、糖尿病、病程长以及多指累及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的设计、改良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系统(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 JeRP)及其相关参数,评估其改良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Jefferson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排除寰椎横韧带断裂后,采用原型JeRP系统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初步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出现的问题。根据应用中的不足,通过寰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重新确定寰椎侧块上、下位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长度,根据该数据设计、改良JeRP钢板并予以临床应用。术后采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是否存在寰枢椎不稳,应用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8例Jefferson骨折患者行经口咽寰椎骨折复位、原型JeRP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逐渐改善,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未见寰枢椎失稳,但其中3例患者因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破寰枕关节而导致颈椎活动受限。针对此问题,并通过应用解剖学测量,模拟置钉显示寰椎侧块外1/3平分线与寰椎上、下关节面交点所形成线段的中点作为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的进钉点,可保证JeRP钢板侧块上位螺钉不穿透上关节面,同时可保证足够空间置入下位螺钉,具备临床可行性。根据此结果设计出改良JeRP钢板,应用于4例Jefferson骨折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螺钉均位于寰椎的侧块中。结论原型JeRP初步应用显示较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透寰枕关节的可能;改良后钢板的设计更加符合寰椎的解剖结构,基本可以保证螺钉位于侧块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氟涂层镁铝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镁铝合金组(M组)、氟涂层镁铝合金组(F组)和阳性对照组(P组)4组。细胞毒性实验:将L929细胞在各组的DMEM浸提液中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应用WST-1法测量光密度(OD)值。溶血实验:按GB-T16175-2008《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实验方法》第13部分《溶血试验》进行实验。测量各样本的OD值,计算溶血率。豚鼠最大剂量致敏实验,按照GBJ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进行实验。观察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片后24、48、72h豚鼠皮肤致敏情况。结果各观察期F组的形态分级为0级,M组为4级。各组各观察期内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2.96,P=0.000)。第3天,实验组OD值均高于P组(1.050±0.065 vs 0.292±0.010)(P〈0.05)。第5天、第7天,F组与N组OD值(1.429±0.096 vs 1.622±0.156,0.928±0.040 vs 50.995±0.070)处于同一水平(P〉0.05),均高于P组(0.270±0.015,0.281±0.006)(P〈0.05)。M组溶血率为68.3%,F组为0.8%。24h、48h和72h后N组、M组、F组皮肤均无红斑。结论氟涂层镁铝合金体外实验显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辅助个体化肩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获得随访≥6个月的90例肱骨近端骨折及3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共120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60例,数字化辅助手术治疗60例,数字化辅助组在术前CT图像三维重建、快速成型、计算机三维模拟手术和个体化预手术的基础上实施精确化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复位固定时间及随访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120例均获随访,时间 6~36(13.5±4.5)个月.数字化辅助组与传统手术组复位固定时间分别为38~42(40.3±5.4)min和47~65(53.3±5.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0~100 (80.3±15.9) ml和95~120(100.7±10.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时,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数字化辅助组优良率为86.67%,传统手术组为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辅助个体化肩关节手术可以缩短术中复位固定时间,提高肩关节骨折手术的精确度,是治疗肩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