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妊高征是妇产科常见病。重度妊高征可以并发全身多个脏器的损害,而脑出血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孕产妇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我院1995年7月~1998年7月间共收治了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25.6岁。妊娠37~40周发病,其中初产妇6例,经产妇2例,患者妊娠前均无高血压病史。1.2 临床表现 8例产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水肿及消化道症状,未引起重视,亦未进行产前检查。所有病例均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症状而急诊入院,查体:浅昏迷1例,嗜睡1例,意识清…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获得2a/Ⅲ型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全长非结构(NS)4区克隆并作序列分析。方法 用限制性长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基因分型方法筛选出2a/Ⅲ型HCV一株。为了获得该毒株全长NS4区基因序列,依据代表株序列的NS3区之′末端及NS5区之5′末端相对保守区域合成引物,以RT-nseted-PCR方法扩增一段1.3kb的片段cDNA;将此片段插入pUC19质粒载体。结果 克隆了丙型肝炎基因组非结构NS4区全长基因,构建了pUC-NS4重组体,对重组体进行酶切鉴定,克隆的cDNA与预计的片段大小相符,并作序列测定。结论 获得全长NS4区基因克隆,经序列分析表明,与日本HC-J6有较高的同源性(92.1%)。  相似文献   
53.
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的变异情况。方法从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的血清标本中,扩增目的片段,阳性结果双酶切后克隆至JM105感受态细胞。每份标本随机挑取20个阳性克隆,以错配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YMDD基因序列,出现变异者进行双向测序。结果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其中2例HBVDNA为阴性,2例HBVDNA转阴后又转阳,测序结果提示出现M5521变异;1例HBVDNA始终阳性,和治疗前一样存在D553G的变异。结论D553G变异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无效的原因之一,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P区YMDD变异是抗病毒药物诱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正>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位列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每年有6万多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治疗的关键,主要目的在于清除或持久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方法 对141例抗HCV( )、60例抗HCV(-)及28例正常献血员的共132份HCV-RNA阳性血清,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作酶切分型。结果 3组人群不同基因型检出率分别是1b/Ⅱ型87.18%、100%、100%;2a/Ⅲ1.71%、0、0;两者混合型(1b/2a型)11.11%、0、0。对抗HCV( )血清,分为ALT正常组和异常组,2组人群不同基因型检出率分别是1b/Ⅱ型93.33%、83.33%;2a/Ⅲ型0、2.78%;两者混合型7.14%、13.89%。结论 我国不同人群中HCV感染者均以HCV1b/Ⅱ型为主,今后应以HCV1b/Ⅱ型为重点,加强HCV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 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 CI 79.94%~90.94%)和79.5%(95% 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 CI 82.45%~93.27%)和85.9%(95% 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 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疗效影响因素.方法以干扰素(interferon,IFN) 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基线的相关化验指标、抗病毒治疗方案及经过.分析抗病毒治疗后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8例经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入选,9例获得了SVR,占32.1%.SVR组和非持续病毒学应答(non-SVR,N-SVR)组基线性别比例、年龄、感染时限、HCV RNA、转氨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HGB、PLT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 α患者的SVR率高于普通IFN α(P =0.003),但去除中途脱落的患者后2组SVR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 =0.308).依从性好的患者SVR率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 =0.004).普通IFN α治疗的患者终止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Peg-IFN α(P =0.009),Child-Pugh评分高的患者终止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Child-Pugh评分低的患者(P=0.034).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SVR率较低,主要与其依从性差有关,而依从性与干扰素类型和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转染HBV的HepG2.2.15细胞株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而探讨HBV促肝细胞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HepG2和HepG2.2.15细胞株分别在体外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对照组.取培养后24、48、72 h 3个时间点.以RT-PCR定量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Westem blot定量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与HepG2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比较,与HepG2.2.15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以72 h差异最为显著(P<0.01);与HepG2.2.15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增高,以48 h差异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HepG2.2.15细胞株共培养后,肝星状细胞中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强,HBV具有诱导肝细胞纤维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抽放腹水后,使用腹带加压包扎在肝硬化并发大量腹水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每周三次,每次抽放腹水1.5L。抽放腹水术后,治疗组患者给予腹带加压包扎,所加的压力以使患者感到与术前的腹胀程度相似为宜;对照组患者术后仅给于常规包扎。在相同的治疗周期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腹围缩小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腹围由治疗前的80.24±6.80cm缩小为71.93±6.40cm,治疗前后的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的腹围由治疗前的80.24±6.80cm缩小为75.90±5.55cm,治疗前后的腹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腹围缩小了8.07±2.54cm,对照组的腹围缩小了4.06±1.98cm,治疗组较对照组缩小得更为明显(P〈0.01)。结论:抽放腹水术后使用腹带加压包扎,有助于加快腹围的缩小,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系统回顾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流行病学研究,了解中国一般人群PBC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自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发表的有关我国PBC流行病学研究文献。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研究文献。AMA阳性率及PBC患病率分别为1 049.05/10万(范围159.65/10万~2 287.40/10万)和123.68/10万(范围42.70/10万~276.59/10万)。AMA阳性率在男女中分别为636.51/10万(范围52.55/10万~1 164.33/10万)和1 265.47/10万(范围225.23/10万~1 704.93/10万),AMA患病率男女比为1∶1.99。PBC患病率在男女中分别为40.81/10万(范围23.54/10万~75.10/10万)和148.71/10万(范围77.36/10万~214.91/10万),PBC患病率男女比为1∶3.64。结论 不同研究我国一般人群AMA阳性率及PBC患病率差别较大,其主要受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