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45篇 |
综合类 | 5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 在分娩第一产程时测定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的最小运动阻滞浓度(EC50)并对其运动阻滞效能进行比较65377;【方法】 6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宫口开至2 ~ 5 cm时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左旋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溶液10 mL65377;注药前和注药后30 min进行Bromage运动评分,运动阻滞的标准为注药后30 min任何一侧下肢出现Bromage评分 < 4分65377;各组产妇硬膜外起始用药浓度均设定0.5%,按照序贯法来调整每组下一例产妇用药的浓度65377;记录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65377;【结果】 所有产妇均顺利产婴,母婴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65377;硬膜外罗哌卡因运动阻滞EC50为0.674%;左旋布比卡因运动阻滞EC50为0.562%65377;罗哌卡因运动阻滞的效能为左旋布比卡因的0.83,95%的置信区间为0.80 ~ 0.8765377;【结论】 硬膜外罗哌卡因的运动阻滞效能小于左旋布比卡因,仅为左旋布比卡因运动阻滞效能的83%65377; 相似文献
43.
鞘内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改善腰麻的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鞘内咪唑安定及复合用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L(4—5)或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患者60例,术前ASA1~2级,全部患者采用腰麻手术。手术前患者随机等分为4组:B组鞘内注入0,75%布比卡因2ml(15m异);M组腰麻前鞘内注入力月西1.5mg;F组腰麻前注入芬太尼15μg;MF组腰麻前注入力月西1.5mg+芬太尼15μg。腰麻平卧后测试麻醉阻滞上升平面,术中观察麻醉效果及镇静情况,术后随防24h疼痛、镇痛用药、恢复情况及其他反应,围术期持续监测呼吸、循环状态。结果4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B组患者60%镇静0分,40%镇静1分,M和F组患者镇静均为1分,MF组患者66.7%镇静评分为2分,33.3%为1分;麻醉平面上升速度及运动阻滞F组快于MF组,MF组快于M和B组(P〈0.05~0.01),与B组对照,M,F及MF组术后第一疼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0.01),MF组时间最长(P〈0.05);B和M组内12h点VAS评分较高(P〈0,05);F组内及与B组间比较,24h点VAS评分较低(P〈0.05);与B组比较,MF组VAS评分在术后4,8,12,24h时间点均较低(P〈0.05);术后肌肉注射曲马多百分比为B组73.3%,M组60.0%,F组53.3%,MF组33.3%,MF组用药最少(P〈0.05)。结论鞘内咪唑安定1.5mg可以改善腰麻的效应,显示术中患者安静合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然而复合芬太尼15μg更加明显改善腰麻质量,表现良好术中镇静,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术后疼痛轻、镇痛用药减少.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4.
术后镇痛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 10 0 0例术后镇痛病人的调研 ,探讨术后镇痛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观察及护理的重点应放在副作用发生率低 ,但直接影响病人呼吸、血压 ,对于发生率较高的恶心呕吐和尿潴留 ,关键是做好预防措施及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45.
0.75%罗比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初产妇40例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两组R组(n=20)腰麻用药为0.75%罗哌卡因1.2~1.4ml(9~10.5mg);B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剂量同R组.术中两组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1.6%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应,并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相似(P>0.05),但R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1);术中R组有4例(20%)发生心动过缓,B组5例(25%)出现主观气促感;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腰联合麻醉剖腹产手术安全有效,与0.75%布比卡因相比,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47.
不同程序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序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能。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为药物治疗+局部浸润阻滞:B组30例,为药物治疗+局部浸润阻滞+区域神经干阻滞。口服药物为可塞风8mg,每日1次,曲马多100mg,每日2次,加巴喷定200mg,每日3次。局部浸润阻滞为局部浸润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2mL/点。每周2次,2周内局麻药加复方倍他米松5mg注射1次。区域神经干阻滞为相应的疼痛区域神经干阻滞,如硬膜外腔阻滞,颈丛神经、肋间神经、椎旁神经阻滞,脊神经后内支、三叉神经分支、枕大及枕小神经等。神经干阻滞2次为1个疗程,相隔3d。治疗期间,对身体虚弱者可留院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如输入丙种球蛋白、白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类等。结果:1个月后全部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A和B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1±1.47和2.23±1.53,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明显减轻,(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各组睡眠评分明显提高(P〈0.01),饮食评分也明显升高(P〈0.01),患者满意度80%。结论:两种程序方法均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药物治疗+局部浸润阻滞+区域神经干阻滞组止痛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48.
幻肢痛相关因素调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研幻肢痛发生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截肢病例,计算机列表记录患者围术期情况,随访术后状况。结果:男多于女,肿瘤、血管疾病、外伤截肢发生率相近,农村人多于城市人,中学文化居多。上、下肢幻肢痛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疼痛对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区域麻醉发生率明显少于全麻(P〈0.05),术后镇痛未能降低发生率(P〈0.05),20.2%生活质量受影响,12.1%有求医倾向。结论:幻肢痛发生因素众多,有意义因素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静脉强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短时间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200例,ASAI—Ⅱ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E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0.5%布比卡因和1.6%利多卡因,麻醉效果确切后辅助静注氟芬合剂2mL(芬大尼0.05mg 氟哌啶2.5mg);V组应用静脉强化麻醉,即采用复合用药,缓慢静注氟芬合剂2mL,5min后静注氯胺酮1—2mg/kg,病人术中可酌情追加氯胺酮0.5mg/kg。结果:两组病人麻醉效果满意,全部病人围手术期血氧饱和度(Sp02)正常。静脉强化麻醉组病人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术后呕吐发生率为18%;硬膜外阻滞组病人血液动力学波动较大,术中循环有所抑制(P<0.05),且术后腹痛和腰背酸胀不适感发生率高,分别为13%和48%。结论:静脉强化麻醉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基层医院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L5~S1侧隐窝入路硬膜外置管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常规入路硬膜外穿刺失败的老年患者,采取L5-S1小关节内缘入路进行硬膜外侧隐窝穿刺置管,成功后进行硬膜外麻醉。记录硬膜外给药前后及术毕患者的血压、脉搏、双侧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辅助药物的用量。结果1例穿刺不成功,1例效果欠佳,改全身麻醉,余20例麻醉成功,硬膜外给药后15min18例患者出现双侧平面差异,术后8例仍有平面差异。硬膜外给药给药后15、30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术前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min、手术开始5ra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术前比较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隐窝入路低位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有效、安全,可作为常规入路椎管内麻醉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