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逄静  孙忠人 《吉林中医药》2013,33(3):300-301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采用电项针疗法治疗.结果:20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其中痊愈8例,显效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00%.结论:电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2.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近二十年关于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检索CNKI近二十年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运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从文献发表量,高频关键词,发表作者篇数,作者合作程度,发文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共纳入670篇有效文献,平均发文量在每年33.5篇,波动幅度较小,呈上升趋势。研究方向逐渐从临床研究转向损伤机制方面,近年的热点关键词以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功能、NgR、信号通路为主,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主要形成了李晓宁、李志刚、曾园山为核心的代表团队进行稳定研究,且不同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都有不同的重点。在合作机构方面,东北及北京的文献发表数量最为突出,以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形成一种地区内部间稳定的合作为主的形式。  相似文献   
73.
74.
浮针治疗痛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临床研究加以概括总结,搜集整理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综述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研究进展。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疗法。浮针疗法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层行进,以治疗临床各种痛证。  相似文献   
75.
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8年11月~2009年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制备SD大鼠T10脊髓平面的Allen's打击损伤模型,打击力度为50g.cm。50只实验动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治疗组(C组)、MP+造模6h电针治疗组(D组)、MP+造模2周电针治疗组(E组),10只/组。C、D、E组于损伤后30min内首次按30mg/kg,随后按5.4mg/kg.h给予MP,每1h给药1次,连续给23次;B组给予同C组等量的生理盐水,D、E组分别于损伤后6h和2周开始给予电针治疗,持续到第8周。②针刺方法:在T8和T12棘突下缘两侧4mm处取穴,0.25mm×25mm毫针垂直刺入5mm,使针尖触及椎板,采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二组导线分别上下连接针柄,正极在上,负极在下,规律交流脉充电波,给予"疏密波",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0Hz,交替持续时间1.5ms,波宽0.4ms,强度2mA,持续30min,1次/d。A、B、C组按照D组同样方法固定但不进行针刺治疗。③观察指标:1、2、4、6和8周BBB行为学评分;2、4、6、8周CSEP;每周1次。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所有大鼠在术前和A组术后BBB行为学评分和CSEP潜伏期检查结果均正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大鼠各周BBB评分均小于A组,CSEP潜伏期长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周时:4组动物运动功能均〈7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周时:C、D和E组评分〉B组(P〈0.05),但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CI大鼠CSEP潜伏期明显延长,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8周时:各组SCI大鼠中D组评分最多并且潜伏期最短(P〈0.05);4周时:评分E组、C组〉B组,潜伏期E组、C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和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时:评分E组〉C组〉B组,潜伏期E组〈C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8周时:评分E组〉C组、B组,潜伏期E组〈C组、B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先期电针干预的效果好于后期。  相似文献   
76.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时间及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在糖尿病创伤修复中的作用差异。方法:将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傍刺组、围刺组和正常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小鼠,利用打孔器在糖尿病小鼠背部切取全层皮肤制备糖尿病皮肤创伤模型。傍刺组在创面中心和边缘各针刺1针,围刺组在创面边缘上、下、左、右各针刺1针,针尖均向伤口方向刺入,针刺后两组均给予微电流刺激,共干预11 d。皮肤创伤造模后第3、5、7、9、11天测量创面面积并监测针刺干预前后创面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模型组创面渗出、炎性反应及瘢痕均较两个针刺组严重,治疗后围刺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颜色及覆盖情况均优于傍刺组。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创面收缩率明显小于两针刺组(P<0.05);与傍刺组比较,围刺组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更短(P<0.05)。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第1~9天创面部位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经干预后两针刺组血流灌注量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围刺组在第9天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傍刺组(P<0.01),第11天血流灌注量明显...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海马核转录因子 κB p65(N F-κB p65)表达水平及海马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CFS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36只采用多因素复合应激刺激法建立CFS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抑制剂组、电针组,每组12只.造...  相似文献   
79.
脊髓损伤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累及呼吸、泌尿系统,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本文从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微循环、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方面对近5年中药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艾灸对压疮大鼠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2~3期压疮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0只SD雌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35只。每组根据干预时间的长短再分为1、3、5、7、10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分别纳入7只实验大鼠。将35只正常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不予造模处理,在模拟其他两组大鼠造模部位处给予碘伏处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3、5、7、10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纳入7只大鼠。模型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只给予碘伏常规处理,捆绑方式同其他两组。艾灸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先给予碘伏常规处理,而后施以艾灸干预,采用直接艾灸压疮局部,以压疮创面为中心,1 cm长度为半径,进行回旋灸操作,其中艾条燃烧端距压疮创面3 cm左右。每日艾灸治疗1次,每次持续15 min。通过非接触式电子温度仪及时调整艾条燃烧端与压疮创面的距离,使温度计的显示数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40~42℃),每0.5 min测量一次创面的皮肤表面温度,温度仪探头距离创面中心3 cm左右。自造模第5天开始对造模成功的实验大鼠进行干预方法的介入,分别于1、3、5、7、10 d 5个时间点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对压疮创面进行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测定。结果:压疮损伤出现后,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组内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模型组组内趋势与艾灸组大致相同,两组均在7 d时降至最低血流灌注量,但艾灸组10 d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已接近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而模型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恢复至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所需时间明显超过10 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1、3、5 d 3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在7、10 d 2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3、5 d 2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艾灸组在1、7、10 d 3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在1、3、5、7、10 d 5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与碘伏处理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艾灸组大鼠在1、3、5、7、10 d 5个时间点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治疗后即刻血流灌注量均显著提升,两者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对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艾灸干预即刻后能够显著增加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