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2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T-box基因与脊椎动物心脏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box基因家族在脊椎动物心脏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主要作用于脊椎动物的早期心脏谱系决定、心室特化、房室分隔和胚胎传导系统分化等。该基因家族主要包括Tbx1、Tbx2、Tbx3、Tbx5、Tbx18和Tbx20。这些基因在心脏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时间、空间调节作用。本文从分子水平上对T-box基因在心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在前期工作定位的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CHD)易感区域12q13内,选取GLI1基因编码区内2个已知单核苷酸多态(SNP):rs11553626和rs2228226,检测其在单纯性CHD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单纯性CHD的相关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收集的180例单纯性CHD患者及200名正常人,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结合测序分析2个SNP位点基因型,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CHD组和对照组各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rs11553626位点未检测到多态;rs2228226位点存在G/C多态,CHD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χ2=8·956,P<0·005)及基因型频率分布(χ2=11·286,P<0·005)差异显著,CHD组G等位基因频率及GG、GC基因型频率增高,CC基因型频率降低。结论GLI1基因编码区SNP位点rs11553626在中国东北人群中可能不存在多态性;rs2228226位点与单纯性CHD有明显的相关性,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发生CHD的危险性相对增高。  相似文献   
53.
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中转录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与单核细胞活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凝胶漂移泳动检测技术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U937中的激活蛋白1(Ap1)、激活蛋白2(Ap2)、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结合蛋白(GRE)、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GC框特异结合蛋白(Sp1)、核因子1(CTF/NF1)、核因子κB(NFκB)等转录因子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使单核细胞中的Ap1、CREB和NFκB转录因子结合活性明显增强,未标记一致寡核苷酸和单克隆抗体竞争实验证明转录因子结合反应具有特异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U937的Ap1、CREB和NFκB转录因子具有激活作用,该作用可能使单核细胞活化而粘附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54.
背景:目前在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建系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建系率低、具有正常核型的干细胞系比率低等问题.目的:观察接种于人子宫内膜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原代培养的人原始生殖细胞在体内外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4-01/2005-04在沈阳市妇婴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完成.材料:人胚胎来源于流产孕妇,用于分离培养原始生殖细胞.人子宫内膜来源于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用于制备成纤维细胞饲养层.清洁级10周龄雄性裸鼠2只,用于体内分化实验.方法:从人胚胎生殖嵴、肠系膜中消化分离的原始生殖细胞,将其接种在人子宫内膜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传代培养.体内实验取连续传5代的2个细胞株,分别制备浓度为1×109 L-1的细胞悬液,于每只小鼠两侧腹股沟处皮下各接种0.5 mL,培养8周.体外分化采用无黏附特性的培养瓶和除去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原始牛殖细胞培养液,以脱饲养层法悬浮培养扩增的细胞,直到拟胚体形成及贴壁分化.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所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检测裸鼠体内畸胎瘤的形成及组织分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体外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巢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传至第2、7代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SSEA-4,SSEA-3,TRA-1-60,TRA-1-81等表面标志物均呈阳性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染色体分析为正常二倍体核型46XX.②接种8周末,2只小鼠均形成皮下畸胎瘤,其内存在囊括3个胚层的组织结构,包括皮脂腺、脂肪、腺体及腺上皮、鳞状上皮等.③培养第4天形成拟胚体,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巢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均呈阳性表达.结论:人子宫内膜成纤维细胞可以作为人原始生殖细胞的饲养层细胞,传代后的原始生殖细胞仍保持胚胎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和发育全能性.  相似文献   
55.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在马蹄内翻足患者肌肉组织中存在FHL1基因表达下调,并利用凝胶阻滞实验在体外初步验证了HOXD13和FHL1基因启动子区转录因子预测位点的结合作用,但凝胶阻滞实验结果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体内转录调控蛋白和DNA结合的状况.目的:应用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验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足部肌肉组织中FHL1,HOXD13基因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应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验证在胚胎足部发育时在体内HOXD13和预测结合位点的结合作用.方法:15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肌肉组织标本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小儿外科提供,3份同年龄组正常儿童足部肌肉组织由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提供,1例孕13周流产胚胎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妇产科提供.所有标本使用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及3例同年龄组正常儿童足部肌肉组织HOXD13和FHL1表达情况;并用软件预测FHL1基因上游HOXD13的结合位点,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验证胚胎发育时HOXD13和FHL1的相互作用,以不表达HOXD13蛋白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与同期正常儿童足部肌肉组织相比,15例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肌肉组织中有7例存在FHL1基因蛋白质水平表达下调,而这7例患儿中有5例同时存在HOXD13基因蛋白质表达下调.沉淀的人胚胎足部组织染色质中有预测HOXD13结合位点的扩增,无对照位点的扩增,对照脑组织中无预测位点的扩增.结果进一步验证显示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部肌肉组织中FHL1、HOXD13基因表达下调;人类胚胎肢体发育过程中HOXD13蛋白可以和FHL1启动子区的预测位点结合发挥其转录调节作用.提示在人胚胎足部发育时,HOXD13表达下调导致了FHL1表达水平的下调,进而影响了足部肌肉生长发育和分化导致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中国北方人群1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染色体7p14—15区域内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和12q13区域内8个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PCR扩增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对染色体7p14—15区域内D7S1808、D7S2250、D7S2251、D7S683、D7S656、D7S528位点和12q13区域内D12S1056、D12S1293、D12S83、D12S1655、D12S1662、D12S334、D12S137、D12S102位点在100名随机选取的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染色体7p14-15区域的D7S1808、D7S2250、D7S2251、D7S683、D7S656和D7S528位点分别检测出7、8、7、4、6和5个等位基因,24、27、22、10、17和13种基因型,杂合度分别为86%、88%、83%、79%、85%和80%;染色体12q13区域的D12S1056、D12S1293、D12S83、D12S1655、D12S1662、D12S334、D12S137和D12S102位点分别检测出5、5、8、6、6、6、5和7个等位基因,15、15、29、17、17、19、13和24种基因型,杂合度分别为86%、84%、87%、82%、84%、85%、81%和89%。结论 染色体7p14—15区域的6个STR位点和12q13区域的8个STR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呈现较好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57.
卫生部下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及其学位制度改革的试行办法”讨论稿(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总的看来,试行办法注意了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缩短了医学博士的培养周期,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为临床医学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其主流是好的。但是,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本文仅就临床医学研究生取消硕士学位,直接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一、取消硕士学位,直接攻博,问题较多首先,这种培养方法不大适应我国临床医学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初看起来,取消硕  相似文献   
58.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遗传度为 5 5 %~ 6 5 %。目前VSD发病机制的研究多以动物实验为主 ,以人为研究对象 ,从基因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胚胎心脏发育很有可能受Hox基因表达调控[1] 。作者在人类Hox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12q12 13、2q31内选择微卫星DNA标记 ,收集VSD核心家系进行遗传连锁不平衡检验 (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 ,首次证明…  相似文献   
59.
北方汉族人群PAH基因STR多态性分析及PKU产前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苯丙酮尿症(PKU)是由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研究表明,PKU的分子基础主要是PAH基因的点突变。到1996年,汇集28个国家研究成果的PAH基因突变数据库已登记320余种PAH突变[1]。...  相似文献   
60.
生精障碍引起的少精或无精症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一些基因与精于发生密切相关,其中DAZ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决定精于发生的基因,该基因缺失是导致生精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国外近年来有关DAZ基因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1 DAZ基因的结构、组成、分布 DAZ基因于1995年由Reijo等首次克隆,定位于染色体Yq11.23,cDNA全长1641bp,编码蛋白含366个氨基酸,分子量41257。DAZ基因编码区域有7个含72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彼此间相差仅几个碱基,翻译为以24个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