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穿琥宁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狗肾传代细胞凋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穿琥宁对流感病毒诱导狗肾传代细胞 (MDCK)的影响。方法 :采用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 ,计算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及流式细胞仪 (FCM )测定法。结果 :病毒感染组细胞在光镜下可见细胞核产生凋亡的形态变化 ,细胞凋亡百分率 (凋亡指数AI)高于正常细胞 (P <0 .0 1) ,且A/南昌 / 692 / 97(H1 N1 )高于B/南昌 / 495 / 97毒株 (P <0 .0 1) ,说明流感病毒可诱导细胞凋亡 ,而H1 N1 型株比B型株强 ;H1 N1 型和B型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组的AI明显高于穿琥宁与流感病毒同时作用的细胞组(P <0 .0 1)。结论 :穿琥宁可抵抗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 ,其抑制效率类似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92.
目的构建甲型流感病毒MPR/8/34(H1N1)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并用甲型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nuARapidTestKit)检测其表达情况。方法用特异引物从甲型流感病毒cDNA中采用PCR技术克隆出NP基因,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酶切、PCR、测序鉴定后,构建好的pcDNA3.1(+)/NP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到Hela细胞,通过甲型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克隆出一个核苷酸长度为1432bp的基因。和A/PR/8/34(H1N1)(GenBank/NCB,GI:8486129)有98%的同源性,转染Hela细胞后用甲型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检测到24h、48h、72h细胞内外的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核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理化因素对该基因的影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3.
患者,女,67岁,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4年、加重半年”入院,入院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贫血外观,睑结膜苍白,双下肢水肿(中度)。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1.76?012/L,血红蛋白60g/L;尿常规:糖(+),蛋白(+);镜检:白细胞6-8/高倍视野,红细胞2-4/高倍视野;生化常规:ALT:53.0IU/L;ASF45.0IU/L;ALP214.0IU/L;GGT88.0IU/L;BUN28.35mmol/L;Cr774.5nmol/L;Ca2.06mmol/L;Phos1.79mmol/L。彩色超声检查:双肾弥漫性损害,考虑慢性肾功能衰竭,左肾切面内径85mm×43mm,右肾切面内径79mm×39mm。…  相似文献   
94.
绞股蓝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孙坚  王农荣  杨慧  何士勤 《江西医药》2007,42(10):924-926
目的 探讨绞股蓝对RCIA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细胞C36受体试验,测定红细胞免疫吸附力(RCIA).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的RCI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不同(P<0.01),但是,经绞股蓝处理后,病人的RCIA显著升高(P<0.01).结论 绞股蓝具有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95.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清萍  孙坚 《江西医药》2007,42(6):569-572
肺间质纤维化(简称肺纤维化)是最常见的肺间质疾病,也是呼吸系统最严重疾病之一.它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病变.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保留空肠营养管在胃癌术后化疗期间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42例胃癌根治术后行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常规放置空肠营养管,将所有病例按术后病理分期及肿瘤部位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1例,A组保留空肠营养管并在化疗期间经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B组不保留空肠营养管在化疗期间按日常进食,分别比较两组化疗前后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呕吐的发生率.观察长期保留空肠营养管的并发症.结果 化疗后A组营养及免疫指标较B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呕吐发生率为18.3%,显著低于B组发生率(35.7%)(X2=9.75,P<0.01).长期保留空肠营养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保留空肠营养管在胃癌术后化疗期间行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状况,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8年9月间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425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82例,比较两组病例组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并发症及手术费用等指标。结果MC组完成手术406例,延长切口完成19例(4.5%),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18例,LC组完成615例,中转开腹67例(9.8%),切口感染3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镇痛无差异,MC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指征宽,手术成功率高以及费用低等优点,值得开展。  相似文献   
98.
下颌下腺切除术手术切口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术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经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 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术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血管化骨组织瓣在治疗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 年1 月到 2015 年1 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采用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术后缺损的53 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3 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中,血管化腓骨瓣应用48 例(90 .57 %),血管化髂骨瓣5 例(9.43 %)。术后5 例(10 .42 %)腓骨瓣出现并发症(4 例静脉栓塞,1 例动脉危象),经探查后 3 例皮瓣恢复正常,2 例改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创面。而髂骨瓣 2 例(40 .00 %)出现术后并发症(1 例静脉栓塞,1 例动脉危象),最后植入髂骨因坏死被取出,局部清创缝合。皮瓣供区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28 (5~60 )个月,经过血管化骨组织瓣治疗后88 .57 % 患者骨坏死得到有效控制,85 .71 % 患者张口度在 2~3 指,85 .72 %的患者能进软食或半流质,80 .00 %的患者言语可识别度较好。另外,在随访时还发现,通过术中牵引钉或术后斜面导板等使用,髁状突保留与否与患者术后张口、面型等关系不大,但髁状突保留的患者颞下颌关节区不适感明显比髁状突去除者少。结论:血管化骨组织瓣应用于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术后缺损的修复,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术中操作精细及术后并发症控制良好,仍是目前手术治疗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最好的方法。血管化骨组织瓣首推血管化腓骨瓣。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uplexsonography ,CDS )与CT血管造影(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 ,CTA )两种常用术前穿支血管定位技术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辅助设计及其准确度、敏感度对比的应用,为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罹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需行手术及同期软组织修复29例,术前应用CDS 、CTA 技术对患者双侧腹股沟区旋髂浅动脉穿支进行检测,并记录血管相关检查结果,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备18例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以术中解剖证实结果为金标准,设计诊断试验,探讨CDS 、CTA 两种技术用于诊断旋髂浅动脉穿支是否存在及管径大小的准确性。结果:18例患者行皮瓣制备,其中1 例术中未探及血管、17例术中行旋髂浅动脉管径测量,平均管径为(0.69± 0.20)mm。在诊断血管有无的试验中,CDS 敏感度为75.0% 、特异度为82.4%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9;CTA 敏感度为75.0% 、特异度为94.2%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术前测量的CDS 、CTA 平均管径分别为(0.84± 0.14)、( 1.01± 0.19)mm,将CDS 、CTA 技术术前测量的管径大小分别与术中对比,穿支动脉管径(D)分别与CDS 、CTA 测量的管径值两两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CDS 、CTA 是用于术前检测穿支血管相对可靠的技术。利用CDS 、CTA 术前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定位穿支血管,可为术者提供与该穿支血管的走行、毗邻以及穿出点的精确信息,并一定程度反映血管管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