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3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观察大鼠的正常眼压值,了解其分布规律及昼夜波动现象,建立正常参数标准,为进一步建立青光眼模型和对疾病的治疗及视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实验于2004-10-20/2005-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取清洁级健康SD大鼠105只,体质量150~350g,雌雄不拘,统计眼内压值的大小及其分布;另选取清洁级健康SD大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75~225g,用于眼内压昼夜波动的测量统计。所有实验大鼠在10g/L戊巴比妥纳5mL/kg腹腔注射全身麻醉状态下用Tono-PenXL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所有眼内压的测量,均在大鼠麻醉后相同时点测量。正常眼压值在6:00~20:00测量并记录2次;眼压波动统计分别于6:00~7:00,11:00~12:00,15:00~16:00,19:00~20:004个时段测量记录2次,连续4d。结果:正常眼压统计105只大鼠,其中5只大鼠因麻醉过量而死亡,剔除数据,获得400个眼内压值;眼压昼夜波动实验20只大鼠全部完成,所有数据进入结果分析。①SD大鼠6:00~20:00正常眼压,进行描述性统计,K-S分布拟合检验,结果提示大鼠眼压统计呈高斯分布,其均值(18.09±3.87)mmHg(1mmHg=0.133kPa),95%置信区间的均值波动范围是17.71~18.45mmHg(K-S值为1.20,P=0.112);6:00~20:00大鼠95%眼压正常范围是11.99~24.15mmHg。②4个时段眼压测量数据的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各时段眼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2.36,P值接近0);多重比较结果:6:00~7:00眼压均值均低于11:00~12:00,15:00~16:00,19:00~20:00眼压均值[(16.17±2.74)mmHg,(17.51±3.41)mmHg,(18.24±2.45)mmHg,(19.65±3.24)mmHg,P均<0.05];19:00~20:00眼压均值最高,平均值相差近3.5mmHg。结论:大鼠眼内压的正常范围呈高斯分布,具有同人类一样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上午眼内压较低,然后逐渐升高,晚间眼内压明显高于白天,随后回落至基础眼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SSCP技术分析筛选并经测序,检测了25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外显子4~6的变化情况。结果 P53蛋白着色部位在肥大细胞胞浆内。增生期血管瘤中着色的肥大细胞数为31.18±9.08/HPF,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基因第4外显子PCR产物电泳条带异常者16例,经测序后发现14例为错义突变。第5、6外显子PCR产物中电泳条带异常者4例,经测序后发现1例第6外显子为同义突变。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误位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褥疮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脑卒中造成患者偏瘫,活动能力下降,感觉能力下降,长期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这些都是褥疮发生的高危因素。患者一旦发生褥疮,往往经久难愈,不仅延长了康复时间,由于易继发感染,还会加重病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为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同时也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占人口死亡的第一位。现代医学证实,1/3的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颈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粥样硬化斑块钙化致动脉狭窄或脱落后栓塞脑血管而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新技术和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解除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达到改善脑血管供血的目的,现对2009年我科开展的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相关参数预测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价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542例AF,均行RFCA术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72例)与未复发组(47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体表心电图相关参数[V1导联f波平均振幅、P波时限(PWD)、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及各参数变化差值,分析各参数变化差值与术后复发风险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年龄、右心房内径大于未复发组,病程长于未复发组,合并高血压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1)。2组术后1 d V1导联f波平均振幅长于术前,PWD、Pmax、Pd低于术前(P<0.05);复发组术前、术后1 d V1导联f波平均振幅短于未复发组,PWD、Pmax、Pd高于未复发组(P<0.01)。复发组V1导联f波平均振幅、PWD、Pmax、...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眼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近6年来我院收治的12例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及手术量,治愈7例,好转5例,治愈率58.3%。结论:眼双上转肌麻痹是较少见的眼垂直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复杂,但通过细致的眼外肌功能检查及合理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不仅眼位偏斜得到改善,也为提高斜视性弱视眼视力和双眼立体视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房间隔缺损 (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经右胸双面伞Am platzer闭合器封堵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 ,不需在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 ,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小 ,康复快。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院在超声引导下经右胸微创封堵ASD 10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