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重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7-36)促进INS-1细胞胰岛素释放与合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INS 1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重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 1〔rhGLP 1(7 3 6〕溶液 ,孵育 4h ,用放免法测定上清液中胰岛素含量 ,并利用RT PCR技术对INS 1细胞的胰岛素mRNA水平作半定量分析。结果提示rhGLP 1(7 3 6)不仅能促进INS细胞的胰岛素释放 ,而且能促进胰岛素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2.
神经生长因子脂质体跨血脑屏障体内外研究神经生长因子脂质体跨血脑屏障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脂质体在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模型上的通透性以及在体内脑组织的分布,并对体内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建立的BBB体外实验模型,研究NGF脂质体在体外模型上的通透率;125I-NGF和SDS-PAGE法联合使用研究NGF脂质体在脑组织的分布。结果NGF脂质体的最高包封率为34%,平均粒径小于100 nm。脂质体能够增加NGF在BBB模型上的通透率,以NGF-SSL-T为最大。脑组织药物浓度次序为NGF-SSL-T>NGF-SSL+RMP-7>NGF-SSL。体内外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脂质体能够增加NGF跨越BBB的能力,RMP-7偶联在脂质体上(NGF-SSL-T)效果好于RMP-7与脂质体的简单混合(NGF-SSL+RMP-7)。 相似文献
5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最高、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功能缺陷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糖尿病所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导致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54.
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能够分化成内皮细胞,在损伤内皮的修复和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功能障碍启动白细胞黏附、脂质过氧化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一系列过程,内皮损伤和修复失衡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被广泛接受。EPC的数量和功能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EPC水平,动物实验中给予EPC细胞治疗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以EPC为基础的细胞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Kr櫣ppel样因子4(Krppel-like factor4,KLF4)对肿瘤干细胞T3A-A3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干扰KLF4的慢病毒载体pLVTHM-shKLF4,利用前期实验分离与鉴定的肿瘤干细胞T3A-A3,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pLVTHM-shKLF4感染后T3A-A3细胞中KLF4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球形成实验检测pLVTHM-shKLF4感染对T3A-A3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T3A-A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T3A-A3细胞周期变化。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观察pLVTHM-shKLF4干扰KLF4表达后对T3A-A3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与肝癌细胞BEL-7402、HepG2相比,肿瘤干细胞T3A-A3表达更高水平的KLF4;pLVTHM-shKLF4感染能够在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T3A-A3细胞中KLF4的表达。pLVTHM-shKLF4感染的T3A-A3细胞形成细胞球的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病毒的pLVTHM-shNC感染的T3A-A3细胞[(104.33±16.28)vs(186.67±28.15)μm,P<0.01],pLVTHM-shKLF4感染细胞形成的细胞克隆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细胞[(83.5±7.78)vs(125±9.19)个,P<0.01),pLVTHM-shKLF4感染的T3A-A3细胞G1期比例明显升高[(39.65±4.03)%vs(29.35±1.00)%,P<0.01]。pLVTHM-shKLF4感染的T3A-A3细胞的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细胞移植瘤明显减慢[细胞接种33 d,(46.14±12.94)vs(228.12±94.86)mm3,P<0.01]。结论:干扰KLF4的表达可抑制肿瘤干细胞T3A-A3的自我更新及其在体内外的增殖潜能。 相似文献
56.
探讨单细胞克隆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LCSCs)向间充质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单个细胞来源的LCSC克隆,采用RT-PCR法鉴定干细胞标志物;将该单细胞克隆分别用成骨、软骨和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3周后,采用Real-time PCR及特殊染色技术比较诱导前后LCSC表达成骨、软骨及脂肪细胞特异标志物的差异。结果:单细胞克隆的LCSC表达多种干细胞标志物、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巢蛋白(nestin)、CD34、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ABCG2)、CD133。分化诱导培养3周后,成骨方向诱导的细胞茜素红染色呈现橘红色钙结节形成,软骨方向诱导的细胞阿尔新蓝染色显示蓝色蛋白多糖沉积,脂肪方向诱导的细胞油红O染色显示大量脂滴形成。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诱导后成骨细胞特异标志物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软骨细胞特异标志物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脂肪细胞特异标志物脂联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Ⅰ型及Ⅱ型胶原间为P<0.05,其他指标间均为P<0.01)。结论:LCSC具有可塑性,在特定的微环境下具有向间充质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胰岛素瘤的动物模型并分析其特性,为胰岛素瘤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首先检测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株INS-1的激素释放能力,然后将INS-1细胞移植到裸鼠左肾包膜下,或在移植后18d或在移植前3d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破坏动物自身胰岛。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当血糖<2.8mmol/L认为胰岛素瘤模型建立。对各种条件建立的模型,观察给予不同刺激物对血糖的影响以及动物血清中胰岛素含量;并对动物胰腺组织和移植细胞的肾脏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结果:胰岛素瘤细胞既表达胰岛素,同时也表达胰高血糖素。裸鼠接种INS-1细胞后3~4周血糖<2.8mmol/L;移植肾脏明显增大,形成明显肿瘤,直径≥1cm。细胞移植后腹腔注射STZ的动物,血糖短暂回升,超过正常血糖水平,之后又逐渐下降,约2周后血糖<2.8mmol/L。正常裸鼠给予STZ后血糖明显升高,移植INS-1细胞后动物血糖逐渐下降,约4周后血糖降至2.8m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方法建立的胰岛素瘤模型给予高糖后,动物血糖峰值低。高糖加精氨酸或乙酰胆碱刺激后,正常动物血糖峰值较单纯高糖刺激降低,并较快降至正常水平,但3种胰岛素瘤模型组血糖升高均明显超过单纯高糖刺激者。高糖加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后,正常动物血糖达到峰值时间延迟,血糖水平下降缓慢,3种胰岛素瘤模型组血糖较单纯高糖刺激组有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胰岛素瘤模型血浆基础胰岛素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通过给裸鼠肾包膜下移植INS-1细胞,可建立胰岛素瘤动物模型,且瘤细胞同时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不易被STZ破坏。该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胰岛素瘤的发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8.
共接种淋巴管内皮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和骨肉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淋巴管生成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从人淋巴结中分离纯化淋巴管内皮细胞(HLyECs),将人乳腺癌细胞系和人骨肉瘤细胞系分别单独或与HLyECs共同接种于裸鼠皮下,比较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差别。用伊文氏蓝显示瘤周淋巴管;用人和小鼠PDPN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用MTT法分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结果与单纯接种组相比,共接种HLyECs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瘤周和瘤内淋巴管密度增加(P<0.01),存在人和鼠PDPN阳性的淋巴管;而共接种HLyECs对骨肉瘤的生长和转移无影响,未见瘤内和瘤周淋巴管。与骨肉瘤细胞相比,乳腺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明显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P<0.01)。结论共接种淋巴管内皮细胞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59.
胰岛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供体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如何解决胰岛移植所需的细胞来源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异种胰岛移植是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但它所伴随的免疫排斥和病毒感染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干细胞具有自我增生的能力和分化成为各种组织细胞的潜能。通过体外培养干细胞并将其诱导分化成为胰岛的内分泌细胞,将有可能解决糖尿病治疗所需要的细胞来源。干细胞由于组织起源的不同在增生和分化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将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为胰岛的内分泌细胞并形成适合于细胞移植的胰岛样结构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虽然,国际上已经在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但将干细胞技术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一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强直性脊柱炎炎性骨破坏中的作用和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的差别,并研究补肾强督方治疗前后两者的变化。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16~45岁,平均(30.8±8.8)岁;病程0.5-10年。经补肾强督方治疗3个月后,做自身前后对照,并设立健康对照组20例,常规分离血清和PBMC,将PBMC用PHA/PMA刺激后收集上清,应用RT-PCR检测PBMC的MMP-9和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ELISA检测血清和细胞上清中MMP-9和TIMP-的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MP-9和TIMP—1浓度明显升高,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P-9和TIMP-1浓度显著降低:经PHA/PMA刺激后,患者治疗前的PBMC表达MMP-9和TIMP-1mRNA水平明显上调,细胞上清液中MMP-9和TIMP-1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PBMC表达MMP-9和TIMP-1mRNA水平明显下调,细胞上清液中MMP-9和TIMP-1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的PBMC表达和释放MMP-9和TIMP—1增强:补肾强督方可以显著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MMP-9和TIMP-1的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