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43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91.
目的:了解+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组织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Gz引起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和24h四组,6h和24h四组,每组6只。实验组大鼠在动脉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0Gz/3min(两次中间间隔30min)作用,对照组大鼠G值为+1Gz。分别于暴露后30min,6h和24h处死大鼠取脑,提取总RNA,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检测+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组织ICAM-1 mNRA表达水平。结果:+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和24h大鼠脑组织ICAM-1 mRNA均明显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7倍,3.0倍和1.9倍。结论:+Gz重复暴露可诱导大鼠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增强,在+Gz所致脑损害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2.
bFGF及丹参对+Gz重复暴露大鼠脑组织中iNOS mRNA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正加速度( Gz)重复暴露大鼠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丹参对反复高+Gz暴露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Gz重复暴露大鼠和bFGF、丹参处理再暴露大鼠脑组织中iNOSmRNA表达变化。结果+Gz重复暴露组可见明显的iNOS mRNA表达增高,而bFGF和丹参能阻断这种iNOS表达变化。表达+Gz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脑内iNOSmRNA表达变化,它可能在反复高+Gz暴露致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而bFGF和丹参对+Gz暴露所致的脑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93.
大鼠在反复高加速度暴露后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ICE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反复高正加速度(+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细胞凋亡在反复高+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反复高+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ICE表达水平,并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脑组织中的凋亡细胞。结果bcl-2在+Gz重复暴露后6h和24h表达明显降低,而bax、p53和ICE在6h和24h表达明显升高,6h组和24h组在大脑皮质、海皮CA1区和纹状体可见部分神经元发生凋亡。表明反复高+Gz暴露可引起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ICE表达变化,细胞凋亡是反复高+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价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56例恶性肿瘤患者、98例良性肿瘤患者和556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A125、CA15—3、CEA、AFP、NSE、FreePSA、PSA、pHCG、FER和HGH等)的水平。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阳性率为78.84%,良性疾病患者阳性率为22.14%,健康体检者阳性率3.24%,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阳性率(P〈0.01)。除胰腺癌、前列腺痛外,用蛋白芯片法联合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一标志物的检测。结论 用蛋白芯片法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发生于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面.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基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298例ACI患者及101例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检测,分析两组间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流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根据NIHSS评分,把ACI组分为2个亚组:进展性ACI组和非进展性ACI组,比较2个亚组间上述超声参数的差异。结果 (1)ACI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RI、左侧颈内动脉RI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组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内动脉Vd、右侧椎动脉Vs及V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进展性ACI组左侧颈总动脉Vs、左侧颈总动脉RI、颈内动脉IMT高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进展性ACI组右侧椎动脉Vs低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各血管超声参数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失代偿是ACI的特征之一,颈内动脉IMT增厚可能是ACI进展加重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中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时,12例应用脑保护装置(滤网型),16例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结果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释放31枚自膨式支架。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1次(6·2%),无一例后扩;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4次(33·3%),后扩6次(50%)。CAS治疗中,7例(25·0%)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2例(16·7%)肉眼可见组织碎片。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在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无神经并发症;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围手术期发生1例(6·3%)脑梗死,随访期发生1例(6·3%)脑梗死。结论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能通过血清生物学标记对其早期预测,积极处理,有可能改善预后.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血清生物学标记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