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51.
目的 研究HLA匹配同胞供者和半倍体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多次输血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多次输血的SAA患者移植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11例患者中8例接受HLA匹配同胞供者HSCT,3例接受半倍体(母亲)HSCT。供、受者之间HLAA,B,DR抗原全相合者7例,1个位点不相合者3例,3个位点不相合者1例。结果 所有11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其中3例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发生慢性局限型GVHD,2例发生移植物排斥,1例死亡,1例因自身造血功能恢复而生存;1例患者移植后5个月死于间质性肺炎。中位随访13个月(3~71个月),9例患者生存(包括3例半倍体供者植入HSCT),其中8例患者供体细胞持久植入。结论 HLA匹配同胞供者和半倍体供者allo-HSCT是治疗SAA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探讨MDS患者接受HSCT治疗的适应证和时机。方法1993年11月~2007年4月对20例MDS及MDS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9岁)行HSCT治疗。其中18例接受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1例为同基因骨髓移植(Svn—BMT);1例为无关脐带血移植(CBT),+25d时移植失败行自体骨髓移植。预处理主要采用修改的Bu/Cv方案。结果3年总生存率(SO)及3年无病生存率均为53.3%±12%;3年复发率(RR)10.8%±7%,移植相关死亡率(TRM)42.6%±12%。截止随访日期,存活11例,中位生存时间16.5(2.0~112)个月。结论HSCT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如有HLA匹配的同胞供者,HSCT可作为MDS患者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5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是移植后并发症和非复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中胃肠道急性GVHD预示着患者的不良结局。急性GVHD患者一线治疗推荐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对激素无应答。鉴于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显著疗效, 其作为难治性急性GVHD的二线治疗也备受关注。本文就生物制剂在胃肠道急性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为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Ph+ALL患者32例,全部患者移植前均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其中第1次缓解(CR1)期27例,CR2期5例.19例患者移植前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MR).32例中,自体移植4例,异基因移植28例.采用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阿糖胞苷(Ara-C)的预处理方案.患者输注单个核细胞的中位数为5.6×108/kg,输注CD34+细胞中位数为2.94×106/kg.31例患者于HSCT前应用伊马替尼,口服,400~600 mg/d;16例患者于HSCT后应用伊马替尼,包括预防性治疗7例,剂量为300~400mg/d,治疗9例,剂量为400~600 mg/d.结果 3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全部患者预期3年总体存活率为(62.1±8.6)%,无白血病存活率为(59.2±8.7)%,复发率为(17.7±7.2)%,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6.2±8.0)%.4例自体移植患者均存活,其中3例已持续缓解14、18和67个月.对异基因移植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行HLA匹配亲缘HSCT者的总体存活率为76.5%,高于行无关供者或HLA半相合亲缘HSCT者(27.3%,P<0.05),前者无白血病存活率也高于后者(分别为70.6%和27.3%,P<0.05).移植前获得MR者的复发率为5.6%,低于未缓解者(40.0%,P<0.05),移植前处于CR1期者的复发率为12.5%,低于CR2期者(50.0%,P<0.05).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SCT可用于治疗Ph+ALL患者,移植前获得MR或于CR1期进行移植者的预后更佳.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utcomes an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in combination with imatinib for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Methods All 32 patients with Ph+ ALL achieved hematologic complete remission (CR)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27 cases in the first CR (CR1) and 5 in CR2. Nineteen patients achieved molecular remission (MR). Among 32 patients, 4 received autologous HSCT (AHSCT), and 28 allogeneic HSCT (allo-HSCT). The conditioning regimens comprised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 cyclophosphamide, fludarabine and cytarabine. The median number of transfused mononuclear cells was 5. 6 × 108/kg, and that of CD34+ cells was 2. 94 × 106 /kg. Thirty-one patients were administrated imatinib orally before transplantion, at a dose of 400~600 mg/day, and 16 patien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7 for prevention at a dose of 300~400 mg/day and 9 for salvage treatment at a dose of 400 ~ 600 mg/day. Results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32 patients. Three-year estimate of overall survival (OS) was (62. 1±8. 6)%, leukemia-free survival (LFS) (59. 2 ± 8. 7)%, relapse rate (RR) (17. 7 ± 7. 2)% and 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26. 2 ± 8. 0) %. All 4 undergoing AHSCT were alive, and 3 out of them were in continuous CR with durations of 14, 18 and 67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for prognosis in allo-HSCT showed that the OS of HLA-matched sibling donors group was 76. 5 %,higher than that of unrelated or haploidentical donors group (27. 3 %, P<0. 05), and so was LFS (70. 6 % vs 27. 3 %, P<0. 05). RR in patients achieving MR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was 5. 6 %,lower than that in those not achieving MR (40. 0 %, P<0. 05). RR in patients in CR1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was 12. 5 %, lower than that in those in CR2 (50 %, P <0. 05). Conclusion Imatinib improved the outcomes of HSCT for Ph+ ALL, especially to patients achieving MR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in early stage (CR1).  相似文献   
55.
198 1年Imbach首次证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HD 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有效[1 ] 。由于疗效显著 ,IVIG现已成为ITP治疗的重要药物 ,使用方法为0 .4g·kg- 1 ·d- 1 × 5d或 1g·kg- 1 ·d- 1 × 2d[2 ] ,总剂量 2g kg为其标准用量。由于IVIG费用昂贵 ,我们对较小剂量的IVIG治疗ITP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证实亚标准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Sub HD IVIG ,0 .2g·kg- 1 ·d- 1 × 5d)组与标准HD IVIG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病例和方法1 病例选择和分组…  相似文献   
56.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各亚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了观察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形态,比较不同亚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性状的差异,取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SC不同亚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MSC不同亚群细胞的表型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10μm滤膜将不同群体细胞分离,分别接种半固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①MSC在体外培养中明显分为两群,成纤维样梭形细胞为成熟的MSC,即mMSC;体积很小的圆形细胞为RS细胞(rapidly MSC self-renewing cells);②99%的RS细胞处于G0/G1期,mMSC中处于G0/G1期的细胞占90%。③两群细胞的系定向抗原均为阴性(CD34、CD45、CD3、CD19、CD33、HLA-DR、CD38等),而CD90、CD105、C166、CD29、CD44、CD49e、CD54、CD13呈阳性表达,但RS细胞表面这些抗原表达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都明显低于mMSC。而CD117和KDR的表达则显著高于mMSC。④半固体培养4—5周后两种细胞群体均未见造血细胞集落形成。结论:MSC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其中包含的RS细胞可能是一种更原始的中胚层前体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57.
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预后较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这一类患者唯一具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allo-HSCT治疗进展期CML的疗效及预后。对1998年9月至2008年1月28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从疗效、移植前基础特点与预后、移植前治疗策略与预后、移植后事件与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28例患者中10例活存并持续缓解,3年总活存率和无病活存率分别34.9%和35.7%;18例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克隆演进和原始细胞比例是预后不良的基线危险因素,二者结合可以预测预后。移植前应用伊马替尼并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并不能改善预后。对移植后事件的预后分析发现,并发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allo-HSCT治疗的进展期CML病例,克隆演进和原始细胞比例是具有预后意义,移植前应用伊马替尼并不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气肿性肾盂肾炎(E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EPN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移植后+20天出现腹痛、恶心及发热,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但出现明显腹胀、右上腹痛伴右侧腰背部疼痛,腹部CT检查提示右肾周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肾周及肾实质出现大量积气;经穿刺抽液并积极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最终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EPN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需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CT表现有特征性,能够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危险凶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120例清髓性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髓性allo-HSCT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在移植后28~60d较基线水平明显增高(P<0.05);73例(60.8%)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AKI,其中严重AKI(Ⅱ期)32例(26.7%),发生AKI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3 d;Ⅰ期AKI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明显增高(P<0.05),肝静脉闭塞病(HVOD)、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总胆红素>40 μmol/L是AKI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移植后100 d内死亡19例,Ⅱ期AKI是死亡的高危凶素(P<0.05),移植后发生Ⅱ期AKI患者180 d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AKI是清髓性allo-HSCT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预防并控制AKI可以降低移植后100 d的死亡率,提高移植早期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心肌细胞(CM)的能力。对大鼠源MSC进行标记并将大鼠源MSC与初生大鼠CM直接接触共培养5—7天,诱导MSC向CM分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的心肌特异性标记物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T表达。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MSC表达CD90、CD4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等造血细胞、内皮细胞相关抗原。MSC与CM直接接触共培养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肌钙蛋白T和肌球蛋白,CM与MSC比例为4:1时,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MSC在与CM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两种细胞按4:1比例混合培养后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