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临床表现类似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诱导cGVHD发生的靶抗原主要是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此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提呈,通过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等效应细胞及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作用.最终引起cGVHD.cGVHD表现复杂.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42.
骨髓CD34+细胞体外扩增诱导树突状细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方案从骨髓CD34+细胞体外扩增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及评价不同诱导方案诱导DC的效果.方法免疫磁珠法纯化骨髓CD34+细胞.在有血清条件下应用两步法SCF+FL+TPO+IL-3扩增2周,然后以GM-CSF+IL-4+TNF-α(GI方案)或GM-CSF+TNF-α(GT方案)诱导DC;或者一步法SCF+FL+TPO+IL-3+GM-CSF+TNF-α直接作用2周扩增诱导DC.通过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分析、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X)内吞实验检测D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诱导后细胞较0 d或诱导前细胞高表达DC相关标记(CD1a、CD80、CD86、CD40、CD54、HLA-DR).两步法GI方案诱导10 d,总细胞扩增倍数、CDla+DC扩增倍数分别为(198±178)倍和(122±129)倍,与GT方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诱导细胞CD1a、CD80、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后者.一步法扩增诱导2周时总细胞数扩增(43±16)倍,CD1a+DC数是0 d接种细胞的(4±2)倍.结论两步法能从正常CD34+细胞诱导产生大量DC,GI方案优于GT方案.两者扩增效率均优于一步法.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时采用含氟达拉滨(Flu)和阿糖胞苷(Ara-C)的白消胺+环磷酰胺方案(BuCy方案)的预处理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在allo-HSCT前接受含Flu和Ara-C的BuCy方案预处理,按Bu使用天数(2、3和4 d)将患者分为2d组、3d组及4d组,于移植前第4、3、2天输注Flu,剂量为30 mg·m-2·d-1,在Flu输注完毕后4h开始滴注Ara-C,剂量为2 mg·m-2·d-1.观察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移植相关并发症、原发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受者的无病存活率(DFS)、总存活率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等.结果 所有受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4d(中位数),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8 d(中位数).预处理相关毒性有肝功能异常40例,腹泻20例,口腔红斑和溃疡21例,心功能损害4例,经相关处理后缓解.移植相关并发症有严重感染20例,出血性膀胱炎6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0例,慢性GVHD22例,肝静脉闭塞症1例.原发病复发8例,4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后获得持续分子生物学缓解,4例死亡.移植相关死亡15例,其中2例死于100d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症外,其余病例死于GVHD.受者的3年DFS、移植相关死亡率及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6.6%、27.2%和42.9%.2d组和3d组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0%和1 1.1%(P>0.05),DFS分别为72.4%和72.2% (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7.9%和23.3%(P>0.05).4d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原发病复发率为0.结论 在BuCy基础上联合应用Flu和Ara-C进行预处理,髓外毒性小,原发病复发率低,疗效确切,且严重GVHD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价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治疗allo HSCT后复发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因allo HSCT后复发而进行第二次allo HSCT的 1 0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例 ,慢性髓系白血病 1例。第一次HSCT后中位复发时间 1 4 1d(34~ 5 4 5d)。第二次HSCT时预处理方案包括 :以中剂量阿糖胞苷 (Ara C)为主的联合化疗 5例 ;以白消安为主的联合化疗 3例 ;含常规剂量Ara C的联合化疗 1例 ;氟达拉宾 /马法兰 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预防方案 :单用环孢菌素 (CsA) 2例 ,CsA 短疗程甲氨蝶呤 1例 ,短疗程他克莫司 1例 ,6例未预防。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位数 6 .1× 1 0 8/kg[(1 .9~ 1 1 .8)× 1 0 8/kg]。 结果 可评价的 8例患者均造血重建 ,达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 .5× 1 0 9/L、血小板 >2 0× 1 0 9/L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 1 1d(3~ 1 7d)、1 2d(9~ 2 3d)。发生Ⅰ度急性GVHD 4例 ,Ⅱ度急性GVHD 3例。可评价的 6例中 5例发生局限型慢性GVHD。 2例无病生存 986d和 1 91 3d。移植相关死亡 5例。复发 3例 ,均死亡。 2年实际无病生存率、移植相关死亡率、复发率分别为 2 0 %、5 0 %和 30 %。结论 第二次allo HSCT是治疗allo HSCT后复发白血病的有效  相似文献   
46.
T-bet表达在预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辅助细胞转录因子T bet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评估T bet与aGVHD的相关性。方法以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2 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患者预处理前、0、移植后 14 ( 14 )、 2 8、 42天骨髓单个核细胞(MNC)T bet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allo HSCT患者出现aGVHD时 ,骨髓MNCT betmRNA的表达较出现前增高 ,治疗后降低 ; 14天 ,在T betmRNA的表达较预处理前增高的 12例患者中有11例 (91.7% )发生aGVHD ,表达未增高的 8例患者中有 1例 (12 .5 % )发生aGVHD。结论 allo HSCT后患者T betmRNA的表达较预处理前增高 ,发生aGVHD的可能性大。用定量或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T betmRNA的表达有助于指导aGVHD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挽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既往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在2021年4—8月间接受ABCD治疗的106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结局以及ABCD相关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中,ABCD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反应,包括寒颤(60.4%)、发热(54.7%)和畏寒(11.3%)。不良反应多为1~2级。106例患者的ABCD挽救治疗有效率为85.8%(91例,95%CI:77.7%~91.9%)。其中,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有效率为92.6%(25/27,95%CI:75.7%~99.1%),包括毛霉病(9例)、肺曲霉病(5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5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3例)、肺念珠菌病(2例)患者治疗均有效,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中的1例治疗有效。7例既往接受过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挽救治疗均有效。此外,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6周内均为生存状态。结论 ABCD治疗IFD安全可耐受,肾毒性较低,用于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患者仍可有效。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CD34~ 细胞体外扩增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并比较CML-DC和正常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免疫磁珠法从CML患者和正常供者骨髓纯化CD34~ 细胞,在有血清条件下应用两步法:干细胞生长因子(SCF) FLT3配体(FL)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白细胞介素-3(IL-3)扩增2周,然后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白细胞介素-4(IL-4)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I方案)诱导DC。通过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生物学特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培养前后CML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较0d或诱导前细胞高表达DC相关抗原(CD1a,CD80,CD86,CD40,CD54,HLA-DR)。CML患者和正常供者CD34 细胞经GI方案诱导10d,CD1a阳性率分别为36.90%±26.94%和54.35%±16.34%,CD1a~ DC数是0d接种细胞的(54±54)倍和(122±129)倍。两组相比,总细胞扩增倍数、DC扩增倍数、细胞表型均无明显差异,诱导后的DC具有相似的超微结构。CML患者CD34~ 细胞诱导10d后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43.67%±21.55%,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53.2%。结论两步法GI方案能诱导CMLCD34~ 细胞产生大量DC,诱导生成的DC不但具有正常DC的典型形态、表型,而且起源于CML细胞。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评价采用氟达拉滨(Flu)和阿糖胞苷(Ara-c)改良的预处理方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12~51岁,中位年龄20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1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5例。均采用包含Flu和Ara-c的预处理方案进行AHSCT,方案包括全身照射(TBI)7~8Gy或白消胺(Bu)3.2mg/(kg·d)×3d联合环磷酰胺(Cy)50mg/(kg·d)×2d、Flu30mg/(m^2·d)×3d、Ara-c2g/(m^2·d)×3d。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死亡外,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系统,中性粒细胞恢复至大于0.5×109/L、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9~19)d和16(10~55)d。预处理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7.4%(2例)。4年总体复发率(RR)、TRM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38.8%±10.3%、9.3%±5.7%、60.8%±9.8%。结论在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中,以Flu、Ara-c改良的TBI/Cy或Bu/Cy预处理方案髓外毒性小,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作为急性白血病预处理的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