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11篇
中国医学   14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中华大蟾蜍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是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属动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蟾蜍入药,始见于《本草别录》,其味辛,性凉,有毒,归心、肝、脾、肺经,具有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的功效。现代医学证明蟾蜍还有局麻、强心、升压、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传统中药多以蟾酥入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蟾蜍资源,本实验对中华大蟾蜍干皮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42.
王珏  王乃利  姚新生  北中進 《中草药》2007,38(5):647-649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组胺抑制实验寻找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1D NMR、2D NMR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组胺抑制实验测定化合物抗过敏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苯丙苷类及1个苯甲醇苷成分:4-羟基-3-甲氧基苯丙三醇8-O-β-D-葡萄糖苷(guaiacyl glycerol 8-O-β-D-glucosideⅠ)、丁香酚苷(syringin,Ⅱ)、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O-(6-O-β-D-芹糖基)-β-D-葡萄糖苷[4-allyl-2-methoxyphenol-O-(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side,Ⅲ]、5,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5,7-dihydroxy chromone7-O-β-D-glucoside,Ⅳ)、苄醇-O-β-D-葡萄糖苷(benzyl alcohol-O-β-D-glucoside,Ⅴ)。化合物Ⅰ~Ⅴ抑制组胺释放,IC50分别为70、61、>100、52、>100μg/mL。结论化合物Ⅰ~Ⅴ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Ⅲ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鬼针草酚葡萄糖苷(bidenphenol glucoside)。化合物Ⅰ~Ⅴ具有抑制组胺释放的活性。  相似文献   
43.
本文总结了目前对野本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情况,为今后对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榴莲壳醇提物对应激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榴莲壳醇提物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拘束负荷18h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分别用赖氏法测定小鼠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水平、HPLC法测定肝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Griess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荧光酶标仪测定体外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结果与拘束负荷模型组相比,榴莲壳醇提物可以明显降低拘束负荷小鼠血浆ALT活性,有效地降低拘束负荷小鼠血浆MDA水平与肝组织NO含量,对肝组织GSH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榴莲壳醇提物显示出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论榴莲壳醇提物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减少拘束负荷小鼠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在肿瘤生长过程中DCs的功能是否存在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用FACS分析荷瘤早、晚期时间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及其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DCs的细胞因子IL-4、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情况;观察DCs对CD4^+T细胞增殖及对CD8^+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结果与荷瘤早期相比,荷瘤晚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从11.76±2.3%增加到17.45±3.2%(p〈0.05);晚期DCs下调表达MHC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6,而上调表达IL-4、IL-10;晚期DCs刺激CD4^+T细胞增值的能力明显减弱,并且对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刺激作用也显著降低。结论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DCs的成熟度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逐渐降低,这可能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王老吉凉茶对氧化应激负荷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王老吉凉茶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脂代谢机能低下及体内过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实验将雌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125mg·kg-1人参皂苷对照组、125mg·kg-1及500mg·kg-1王老吉凉茶给药组,连续给药5d后拘束负荷20h,尾静脉注射10%脂肪乳剂(Intralipids?)40min后检测血脂消除能力、肠系膜脂肪酶活性,同时测定血浆过氧化状态及抗氧化能力。结果:与应激对照组相比,王老吉凉茶明显增加应激小鼠血浆甘油三酯消除速率及肠系膜脂肪组织中脂肪酶活性。此外,王老吉凉茶有效改善拘束负荷升高的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体内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水平。结论:王老吉凉茶改善拘束负荷诱发小鼠脂代谢机能低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机体内的过氧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7.
Jurkat细胞TCR基因重排对 BV CDR3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Jurkat细胞TCRBD2-BJ2基因重排对TCRβ链可变区互补决定区3(BV CDR3)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CR基因重排奠定实验基础。方法RT-PCR扩增TCR BV26个亚家族CDR3区,结合TCR基因扫描(GeneScan)和基因测序技术,监测Jurkat细胞在增殖传代过程中以及在T细胞激活剂和超抗原SEA等刺激诱导后TCR BV CDR3谱系漂移及长度和序列变化。结果表达TCR BV8家族的单克隆细胞株Jurkat,在增殖传代过程中,以及经刺激诱导48或72h后,未监测到有TCR BV8以外的新的BV亚家族出现,BV8 CDR3长度和一级核苷酸序列也未发生变化。结论Jurkat细胞发生的TCR基因重排可能不引起TCR BV CDR3改变,因而对TCR BV CDR3区抗原识别特异性(即抗原特异性漂移)并未产生影响,但并不排除TCR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为SLE的免疫应答机制和个性化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5例正常献血员的CDR3分布特征及5例SLE患者PBMC中T细胞TCRβ链CDR3的优势利用情况,对克隆性增生T细胞的CDR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5例正常献血员PBMC TCR BV 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5例活动型SLE患者24TCR BV CDR3家族均出现不同的优势表达。对单/寡克隆性增生T细胞B链CDR3区基因进行测序,证实存在不同的CDR3序列。结论 SLE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出现明显漂移,提示CDR3的选择性表达可能与SLE的免疫发病机理有关。特异应答的T细胞TCRCDR3序列的确定,将为SLE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云南石仙桃氯仿萃取物活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噻唑兰(MTT)比色法测定对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蛋白质电泳技术检测对HepG2细胞的细胞周期及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云南石仙桃氯仿层活性部位通过下调周期蛋白Cyclin B1及其蛋白激酶p34础的表达将Hep G2细胞阻滞在G2/M期。结论云南石仙桃氯仿层活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周期具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50.
狭基线纹香茶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狭基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aravar.gerandianus(Benth.)Hara)即中药溪黄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物的水混悬液经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分步萃取,再对乙酸乙酯层运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 20、ODS等柱层析手段并配合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学方法及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既6去羟基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6 dehy-droxyl rosmarinate,1)、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2)、咖啡酸(caffeic acid,3)、6,7二羟基香豆素(6,7 dihydroxycoumarin,4)、槲皮素(quercetin,5)、蓟黄素(cirsimaritin,6)。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