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30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评价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泊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4mg/d,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清抗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抗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OX—LDL抗体、hs—CRP均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改变(P〉0.05)。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和内生肌酐清除率上升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降低炎症反应而减轻微量白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FIB四分位数分为Q1组(<2.42 g/L)、Q2组(2.42~2.89 g/L)、Q3组(2.90~3.61 g/L)、Q4组(≥3.62 g/L),分析FIB与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结果随着FIB水平升高,UACR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FIB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肌酐和UACR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B是UA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吸烟史和饮酒史因素后,Q4组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危险性分别是Q1组的4.536倍(95%CI 2.516~8.175,P<0.01)和13.314倍(95%CI 2.925~60.612,P<0.01),Q3组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危险性分别是Q1组的2.177倍(95%CI 1.273~3.724,P<0.01)和4.098倍(95%CI 1.101~19.226,P<0.05)。以UACR 30 mg/g和300 mg/g为分界值,分别行FIB与UACR的ROC曲线所得FIB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18 g/L和3.22 g/L。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FIB与UMA密切相关,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3.
动态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动态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 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0 例新诊断、未经干预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连续71(43~90)小时的血糖监测。 结果 CGMS所测的血糖值与血浆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2, r=0.93, P均<0.001)。患者一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为早餐后2 h及中、晚餐后3 h。6 am~< 11 am是血糖高峰最集中(52.5%)的时间段,而62.5%的血糖低谷值出现在1 am~ <6 am。血糖>7 8 及11.1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6(37~100)%和62(8~100)%。血糖>7.8 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与HbA1c(9.8%±1.9%)均呈显著正相关(r=0.74, r=0.76,P均<0 001)。 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药用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血磷水平及钙磷乘积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药用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纠正酸中毒、贫血,降血压,补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药用炭片剂4.5 g/d,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磷及钙磷乘积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治疗组血磷及钙磷乘积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P<0.05)。结论药用炭治疗可明显降低CRF 患者血磷与钙磷乘积水平。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拮抗游离脂肪酸诱导的体外培养的胰岛B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μmol/L白藜芦醇和500μmol/L棕榈酸同时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胰岛B细胞。共分为3组:空白组(不含棕榈酸)、棕榈酸组(PA组,含500μmol/L棕榈酸的脂性培养基)、白藜芦醇组(Res组,含10μmol/L白藜芦醇+500μmol/L棕榈酸)。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 mRNA水平。结果与PA组相比,Res能显著降低B细胞凋亡率(95.82%±1.94%vs.11.03%±1.08%,P<0.01),降低Bax mRNA(0.185±0.005 vs.0.161±0.003,P<0.01),升高Bcl-2 mRNA(0.004±0.001 vs.0.008±0.001,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拮抗棕榈酸诱导的胰岛B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2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蚓激酶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7.
我今年70岁,6年前发现血糖升高,餐后2小时血糖最高达12-13毫摩尔/升,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医生建议我服用阿卡波糖,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10毫摩尔/升左右,但是腹胀很厉害,服用一个月后只好停药。后来我通过减少饭量、增加运动的方式来控制,餐后血糖稳定在8-9毫摩尔/升。但近两年体重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88.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增进人民健康、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和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以建立科学合理、可量化操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目标,探索建立符合社区服务中心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落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满意度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患者男,32岁,体重增加半年,多尿、多饮、多食半个月。患者于2003年10月无明显诱因开始体重增加,发病以来体重增加15kg,伴乏力、活动后胸闷,外院腹部CT示“左肾上腺皮质增生”,疑为“皮质醇增多症”于2004年4月21日转入我院。入院时体检:血压190/130mmHg(1mmHg=0.133kPa),体重指数27.2ks/m^2。满月脸,眉毛浓密,皮肤粗糙,肤色黑,脸面及背部有痤疮。水牛背,向心性肥胖,腹部、腹股沟部有宽大紫纹。实验室检查:血清钾1.8-2.2mmol/L,空腹血糖15.2mmol/L,餐后2h血糖24.5mmol/L,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评估雷氏强力天麻杜仲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探讨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0例,分为强力天麻杜仲联合甲钴胺治疗组(A组)35例、卡马西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B组)35例、单用强力天麻杜仲组(C组)和单用甲钴胺治疗组(D组)各35例.用药8周后比较4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用药前后肌电图及下肢动脉超声改变、检测患者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血流变指标.结果 与D组比较,A、B组周围神经症状缓解率提高.A组感觉神经传导波幅改善更为明显,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缩短.下肢动脉超声显示A组和C组患者用药后下肢动脉多普勒流速曲线参数增加.A组和C组用药后血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血流变指标改善.结论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联合甲钴胺能够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下肢动脉血流和神经传导速度及胫神经H反射、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