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肺性脑病又称肺心综合征,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引起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使脑细胞间质水肿,产生相应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综合征^[1]。本研究选用纳洛酮联合硫酸镁治疗肺性肺脑,极大地缓解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2.
唐冰之 《中外医疗》2011,30(2):84-8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的35例经Tile分类后确定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并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前方钢板、骶髂螺钉及后路腰骶髂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骨盆后环,配合骨盆前环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35例;术中使用重建钢板20例,使用重建钢板联合拉力螺钉5例。结果随访时间5~23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Matte的影像学评价标准,经过手术治疗复位优20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1.42%。术后只有1例发生右侧髂窝感染,经清创引流后得以恢复。下地行走最长时间6个月,最短3个月。无明显盆部畸形,无双下肢不等长,无术后不良并发症等。结论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减少卧床的时间,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多加锻炼,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3.
医患沟通是指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族之间交流,也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沟通不畅的表现,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官司,因而笔者就进一步探讨医患沟通的意义、原则和技巧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使医患交流沟通问题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取得更令医患双方满意的效果,达到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4.
抗饥消渴片中主要成分的薄层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冰 《中成药》2003,25(4):339-340
抗饥消渴片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由红参、黄柏、黄连、五味子等 9味药材加工而成。具有养阴益气、润燥生津、抗饥止渴等功效 ,部颁标准中只用显微鉴别的方法来控制药品的质量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 ,本文对方中的红参、黄桕、黄连、五味子进行了薄层鉴别研究。1 实验材料对照品 :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盐酸小檗碱、五味子甲素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 ) ;试剂为分析纯 ;抗饥消渴片 (北海中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2 方法与结果2 .1 红参的鉴别 :取本品 5片 ,研细 ,加…  相似文献   
105.
肿瘤化疗过程中3种止吐药物应用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恩丹西酮、格拉司琼与胃复安3种止吐药物进行回顾性研究,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结果 以0度有效率为基准点,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恩丹西酮组成本为186.24元,0度有效率为70.63%,成本效果比为2.64;格拉司琼组成本为228.21元,0度有效率为62.62%,成本效果比为3.64;胃复安组成本为23.01元,0度有效率为37.88%,成本效果比为0.61。结论 恩丹西酮组是3组当中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6.
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治疗颜面部深度烧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颜面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在伤后1d内行削痂术,同时一期混合移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和大张自体刃厚皮片。术后10~12d打开敷料.观察植皮效果,随访3月~24月。【结果】本组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90%,少部分移植的表皮出现水疱,经水胶体敷料覆盖3~5d后即可愈合。随访移植后面部皮肤外观丰满,弹性好,表情丰富,远期效果满意。【结论】面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实时监测和回顾性分析烧伤病房感染细菌的菌种和药物敏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VITEK-AMS系统对2002-2005年我院烧伤病区患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来检出428株菌,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检出率为18%;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检出率为17%;其后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超过50%者有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仍具有极强的耐药性,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100%敏感.我们还分别对4年中每年烧伤病区的病原菌和药物耐药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结论]长期监测烧伤病区致病菌种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2),(28.3±2.1)mm3,5.0μg/100μL:(27.9±3.0),(30.4±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6),(29.5±3.3)mm3,5.0μg/100μL:(24.6±1.7),(27.8±1.8)mm3,t=1.981~2.025,P<0.05]。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9.
朱斌  朱家源  张涛  唐冰  李新强  陈东  张伟  李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85-87,F0003
目的:在细胞及动物体内证实前期已合成,并证实其活性的、针对Ⅰ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酶的有效性。 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80只SPF级4~6周龄裸鼠。体质量15-25g。随机分为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A组、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D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E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F组、对照组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每组1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A—F组,7d。对照组G组注射生理盐水7d。应用苦味酸一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分析各组胶原相对含量及分布的改变。同期选取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种浓度组及空白对照组庚组。脂质体包裹核酶转染实验组培养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羟脯氨酸含量、反转录多聚链反应法测量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含量。 结果:①细胞上清羟脯氨酸含量: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2.33&;#177;0.04。2.32&;#177;0.04,2.42&;#177;0.04,2.41&;#177;0.05。2.20&;#177;0.03。2.12&;#177;0.04。2.85&;#177;0.07)μg/L。P〈0.01。②Ⅰ型胶原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0.796&;#177;0.034。0.834&;#177;0.017。0.860&;#177;0.026,0.838&;#177;0.023。0.842&;#177;0.031。0.858&;#177;0.037.0.940&;#177;0.037)μg/L,P〈0.05。③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1.496&;#177;0.039,1.668&;#177;0.052。1.154&;#177;0.093。1.078&;#177;0.093。1.270&;#177;0.060,1.182&;#177;0.111,2.001&;#177;0.099)μg/L。④应用核酶前后瘢痕体积变化:A组、G组、H组实验前明显高于实验后[(28.31&;#177;2.10,25.60&;#177;1.20)(33.65&;#177;1.76。32.71&;#177;3.92)(29.53&;#177;2.50。28.80&;#177;2.71)mm^3]。 结论:所合成及扩增、转染的核酶可抑制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并能有效减少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中瘢痕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Ⅰ型与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及胶原形态的改变。方法:(1)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60只)。(2)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一次,共7d。)及对照组(C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共7d;D组,10只,空白对照组)。(3)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4)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A、B组实验后瘢痕体积缩小,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胶原含量均减少(P<0.05);但以分布情况而言,Ⅰ型胶原减少较Ⅲ型胶原明显;两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C组和D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两者均使相应的胶原排列分布及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但Ⅰ型减少较Ⅲ型明显;而两者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