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颈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头颈及面部的大血管,是颅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及与自身免疫、发育、炎症有关的血管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不同病因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及临床表现亦不同。本文探讨miRNA在颈动脉狭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及机理,对miRNA与颈动脉狭窄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83.
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马智教授在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中,对头痛的治疗有着独到见解,文章就病因、用药特点、辨证施治等方面介绍马智教授治疗头痛的经验。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常见甲状腺手术与术后患者发生低钙血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科22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测定血清PTH,术前1天及术后1~5d测定血清钙。结果:甲状腺全切术及有淋巴结清扫时低钙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次全切除术及无淋巴结清扫(P<0.05),无低钙血症组术前术后血中PTH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低钙血症组术后比术前降低(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后低钙血症与甲状旁腺的损伤关系密切,甲状腺全切术及有淋巴结清扫时低钙血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5.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 cm ×4 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 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WNT5B基因序列变异与人类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Sequencing和SNaPshot技术在163例NTDs患者和357例对照人群中进行WNT5B基因突变扫描和关联分析。结果 在NTDs患者的WNT5B基因中共检测到3个新发现的序列变异位点:c.-57-123G>A、c.622-38G>A和c.622-99C>T。其中,c.-57-123G>A位点变异在357例对照人群中未检测到,其为NTDs患者所特有的变异位点。对rs2270036(c.329-16T>C)、rs6489313(c.329-84G>A)和rs58317077(c.329-122T>C)这3个SNP位点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显性遗传模式下,rs58317077位点的C等位基因与NTDs的发生显著相关,携带C/C或C/T基因型的个体的患病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的1.62倍(OR=1.62,95%CI=1.05~2.52,P=0.028);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rs58317077位点的C等位基因会改变转录因子NF-kap和MZF1对该区域的结合。结论c.-57-123G>A和rs58317077位点的C等位基因是人类NTDs发生的遗传性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在糖尿病创面难愈中的作用.方法 在1型糖尿病大鼠制作背部皮肤缺损,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氯化锂组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组,观察背部创面愈合情况及β-catenin表达变化.结果 伤后各组大鼠创面未见感染征象.对照组、氯化锂组及EGF组大鼠与糖尿病组大鼠相比,创面愈合时间短,创面愈合率高,伤腔容积缩小显著,肉芽组织成熟,且β-catenin阳性细胞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impaired wound healing of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 The back skin defect was produced in rats with type1diabetes.All of thes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diabetes group, lithium chloride group,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group.The back wound healing and β-catenin expression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s of infection in the wound of rats after injury.Compared with diabetic group, the wound healing time was shorter,wound healing rate was higher, wound cavity volume was smaller, granulation tissue was more mature, and β-catenin positive cell rate was higher in normal group, lithium chloride group, and EGF group(P<0.05 or P<0.01).Conclusions 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in diabetic rats.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PDEC)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脂多糖(LPS)刺激原代培养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第2、6、12、24h刺激组和对照组IRAK—M,Toll样受体-4(TLR-4)及下游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量。结果IRAK-MmRNA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先降低后明显升高的趋势,于12h时达到峰值;与此相反,TLR4在刺激发生前期迅速上调,12—24h回落至基线水平。结论在LPS诱导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IRAK—M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IRAK—M可能通过调控TLR信号通路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未经治疗的急性脑梗死(CI)患者作为动脉血栓疾病组(称作AT组),40例未经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40例作为静脉血栓组(VT组),与前2组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NT组)。均在发病后48h内采集血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IL-6、IL-8、TNF—α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0水平。并对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NT组相比,AT组和VT组IL-6、IL-8、IL-10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及TNF—α在血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办法.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沪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搴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件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cm ×4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土观指标和辅助检台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末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干移植后第3人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