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运动和户外活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探讨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否同样具有保护作用以及有什么样的特点。方法:采用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7例。病例来源于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病例。结果:个人生活习惯方面,从15岁到调查时,观察组年龄段未曾有散步、跑步和打拳习惯者,患AD的危险性增加,各年龄段的各种活动频率中每周活动1-2次或每月活动1次的患病的危险性高于每天活动者。15-24岁这个年龄段每天活动<1h的OR值>每天活动>2h者。从25-49岁表现为每天活动<0.5h者的OR值>每天活动>2h值,50岁以上则为从不活动者的OR值>每天活动>2h的人。结论:从年轻时就开始多运动,可能是预防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干预加重海马注射Aβ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认知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AD样模型大鼠认知、病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双侧海马CA3区注射Aβ42建立AD大鼠模型,皮下注射胰岛素作为干预,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决数,以及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比较脑内Aβ沉积的改变。结果Aβ+胰岛素组与Aβ组相比,具有较多的海马Aβ沉积(增加35.7%),和更高的Aβ含量(增加23.6%),同时其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结论胰岛素加重AD样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和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期为AD病因学的研究和预防提供资料。方法:采用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和对照各111例。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后,各变量值包括散步,跑步和打拳等运动项目中各年龄段不运动的人患AD的危险性高于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有过神志不清的人患AD危险性高于对照组。服用含铝抗酸剂的人患AD危险性高于对照组。将单因素卡方分析P<0.4的变量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50岁及以后不散步、不跑步、家中无煤气、25岁~49岁不打拳、出生时母亲年龄偏大、家中排行递增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为0.646、0.982、2.199、0.02、0.02、吃饱、未曾服用过含铝抗酸药、镇静药、没有关节炎的Logistic回为系数分别为-0.78、-2.147、-1.383、-0.397。结论:运动是AD的保护因素,出生时母亲年龄偏大、家中排行递增和含铝抗酸药等使患AD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监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研究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分析上海市静安区 1996~ 2 0 0 0年内监测人群中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状况。使用非条件Logist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危险因素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 在影响脑卒中患者的 6项危险因素中 ,以高血压比例最高 (74 .9% ) ,其余为心脏病(30 .5 % )、高血脂 (2 4 .2 % )、脑卒中史 (2 2 .0 % )、糖尿病 (15 .5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史 (8.9% )。年龄 (OR =1.0 94 ,P <0 .0 5 )及糖尿病 (OR =1.75 4 ,P <0 .0 5 )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较出血性脑卒中显著。脑卒中患者累计患有 0~ 6项危险因素的百分比依次为 16 .7%、30 .0 %、2 7.8%、15 .9%、5 .6 %、3.1%、0 .8%。结论 脑卒中史、高血压、TIA史、心脏病、高血脂为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年龄及糖尿病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较出血性脑卒中显著 相似文献
15.
娱乐活动、生活事件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因素与生活事件及娱乐活动等相关因素有何关系目前还不清楚。目的:探讨娱乐活动、生活事件在AD的发生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1997/1999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四城市患病率调查中的AD患者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以社区为基础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由不了解诊断结果的调查员人户面访。主要观察指标:病例组和对照组参加娱乐活动、经历重大不良生活事件的量以及二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共282对患者和对照纳人研究,940岁参加娱乐活动的量(按次年,即每日参加娱乐活动的次数&;#215;参加年计算)每增加1次年,与原娱乐活动量者相比,OR为0.978(95%CI:0.968~0.988),患AD的危险性降低2.2%。与既往未经历重大不良生活事件者相比,既往经历上述事件者的OR为1.946(95%CI:1.052~3.599)。结论:参加娱乐活动可能是AD的保护因素,重大不良生活事件与AD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居民5年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居民人群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的监测结果。方法 在上海市 2个区 3个街道以居委会为单位整群抽样选取社区人群 9万余人进行的脑卒中疾病监测。结果 5年共发现脑卒中 967例 [平均年龄为( 72 .5 6± 9.3 9)岁 ]。发作类型依次为脑梗死 649例 ( 67.1% ) ,脑出血 2 88例 ( 2 9.8% ) ,蛛网膜下腔出血 9例 ( 0 .9% ) ,未分类脑卒中 2 1例 ( 2 .2 % )。 5年脑卒中年均发病率为 2 12 .3 10万 ,按照 1998年WHO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2 9.7 10万。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其中 2 8d内脑卒中总死亡 3 3 4例 ,病死率为 3 4 .5 % ;男性病死率为 3 5 .9% ,女性为 3 3 .1% ,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别。脑梗死 2 8d病死率为 2 1.3 % ,脑出血为 5 9.7%。首次脑卒中 2 8d病死率为 3 1.5 % ,复发性脑卒中病死率为 4 1.5 %。结论 上海地区城市居民脑卒中发病与世界上其他研究相比居中等偏高水平 ,脑梗死的比例相对较低 ,而脑出血的比例则较高。 相似文献
17.
娱乐活动、生活事件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娱乐活动、生活事件与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关系。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进行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共 2 82对患者和对照纳入研究 ,≥ 4 0岁参加娱乐活动的量 (按次年 ,即每日参加娱乐活动的次数×参加年计算 )每增加 1次年 ,与原娱乐活动量者相比 ,比值比为0 978(95 %CI :0 96 8~ 0 988) ,患AD的危险性降低 2 2 %。与既往未经历重大不良生活事件者相比 ,既往经历上述事件者的比值比为 1 94 6 (95 %CI:1 0 5 2~ 3 5 99)。结论 参加娱乐活动可能是AD的保护因素 ,重大不良生活事件与AD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乡帕金森病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明确我国老年人口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以及观察帕金森病的动态变化。方法 :抽样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抽样结果为 2 2个居委会和 14个村委会的 5 5岁和以上的居民 170 18。调查采用二阶段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和标准化调查用语 ,按名单入户调查。结果 :实查 16 0 30人 ,拒查等失访 988人 ,实查率 94.2 % ,总的粗患病率为 0 .99% ,6 0岁或以上、 6 5岁或以上 PD患病率分别为 1.13%和 1.42 %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 0 .86 % ,女性患病率为 1.1% ,城市患病率为 1.1% ,农村患病率为 0 .76 %。 PD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到 85岁下降。男女有相似的趋势。帕金森病综合征以血管性的帕金森综合征最多。结论 :上海帕金森病患病率高于以往的调查 ,和 10年前相比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运动和户外活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否同样具有保护作用以及有什么样的特点。方法:采用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7例。病例来源于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病例。结果:个人生活习惯方面,从15岁到调查时,观察组各年龄段未曾有散步、跑步和打拳习惯者,患AD的危险性增加,各年龄段的各种活动频率中每周活动1~2次或每月活动1次的患病的危险性高于每天活动者。15~24岁这个年龄段每天活动<1h的OR值>每天活动>2h者。从25~49岁表现为每天活动<0.5h者的OR值>每天活动>2h者,50岁以上则为从不活动者的OR值>每天活动>2h的人。结论:从年轻时就开始多运动,可能是预防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和成都地区痴呆亚型患病率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患病率,东亚与西方国家的报道有所不同。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以阿尔茨海默病患占多数,而在日本和中国北方地区血管性痴呆患超过阿尔茨海默病。虽然某些因素例如病例确诊标准不同可能解释这些差异,但是一些学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潜在危险因素在东亚各地区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