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E838对放烧复合伤造血功能防护效应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新型抗放药E838对放烧复合伤和单纯放射损伤造血功能的防护效果。方法 动物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给予E838腹腔注射,观察其存活率和死亡动物平活日,并在用药后不同时间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BMNC)、骨髓CFU-GM和CFU-S数。结果 E838预防用药能够明显提高损伤动物的30d存活率及平均活存时间;对造血功能的研究结果亦表明,E838预防用药能够减少伤后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粒-单系祖细胞数及GFU-S等计数的下降幅度,并促进其恢复。结论 E838对放烧复合伤和单纯放射损伤具有确切的预防效果,对损伤小鼠造血功能也有很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放烧复合伤对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度放射损伤复合烧伤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小鼠^60Coγ射线一次全身照射6Gy,照后即刻用3%凝固汽油烧7s,致成体表面积15%Ⅲ度烧伤;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培养、粒系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周期、DNA含量和粘附分子表达。结果:①放烧复合伤后骨髓基质细胞贴壁率和基质祖细胞显著降低;②伤后3d,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对正常鼠CFU-GM产率表现出抑制作用,琼脂隔开可减弱或消除此抑制作用;③随伤后时间的延长,复合伤组G0/G1期细胞比例由高到低,S、G2 M比例由低到高,出现“G2期阻滞“;④复合伤组骨髓基质细胞DNA含量以伤后第3d最低,至伤后第14d仍低于正常;⑤复合伤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VCAM-1、Fn、Cn和ColⅣ的水平降低,以伤后3d、7d最低。结论: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损伤可能是影响放烧复合伤造血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调控微小RNAs(miRNAs)成熟通路相关基因与四川汉族人群胃癌易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7名四川汉族胃癌患者(病例组)和219名性别与年龄和病例组匹配的四川汉族人群(健康对照组)。运用高分辨率熔点曲线法(HRM)做基因分型,分别检测探讨调控mi RNAs成熟通路相关基因的2个SNP位点(DGCR8基因内的rs3757 G/A和AGO1基因内的rs636832A/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比较2组人群基因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rs3757G/A为χ2=4.31,P=0.12;rs636832A/G为χ2=0.65,P=0.72。同时,这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rs3757G/A为χ2=1.22,P=0.27,OR=1.22,95%CI为0.85-1.77;rs636832A/G为χ2=0.65,P=0.42,OR=0.88,95%CI=0.65为1.19。结论本组数据并未发现调控mi RNA成熟通路的相关基因的rs3757G/A和rs636832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四川汉族人群胃癌的易感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了解谷胱苷肽转硫酶GSTT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技术对 82例病例和 82例对照GSTT1、GSTM1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GSTM1基因缺失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OR =2 .464 ,95 %CI =1.3 11~ 4.63 3 )。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的个体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异 (P <0 .0 5 ,OR =2 .476,95 %CI =1.0 46~ 5 .861)。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易感基因型。GSTT1基因单独缺失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不相关 ,但在GSTM1缺失基础上再伴有GSTT1基因缺失的个体 ,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45.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单激光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方法。材料与方法以环磷酰胺处理雄性KM小鼠,分别用丫啶橙(Acridine orange,AO)、单激光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FCM)、姬姆萨(Giemsa)法检测小鼠骨髓及外周血嗜多染、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前置角散射光(Forward angle scatter,FSC)和DNA荧光(FL1)作图,清晰可见小鼠骨髓细胞被分成5个群体——有核细胞、嗜多染、正染、含微核的嗜多染及正染红细胞;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嗜多染及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呈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FCM、快速AO法与Giemsa法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3,P<0.01;r=0.978,P<0.01)。结论AO-FCM自动化检测方法完全适用于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率的检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硝酸羟胺对大鼠骨髓细胞核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硝酸羟胺溶液,连续5 d染毒,分别于染毒后6 h、24 h、3 d、7 d、14 d、28 d取大鼠胸骨骨髓,计数大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并评价硝酸羟胺对大鼠的毒性作用程度.结果大鼠腹腔注射100 mg/kg剂量组在6 h、24 h和28 d时间点,75 mg/kg剂量组在28 d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腹腔注射硝酸羟胺可诱导大鼠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47.
环磷酰胺染毒小鼠精子形态及精细胞微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溶液,连续5d染毒,染毒后28d取双侧睾丸和附睾,计数小鼠精子畸形率和生殖细胞微核发生情况,评价环磷酰胺对小鼠的生殖毒性作用。结果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实验组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生殖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和精子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某市主城区嘉陵江水中有机污染物对大鼠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 1A1(cytochrome P450 1A1,CYP1A1)基因表达和7-乙氧基-3-异吩嗯唑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活力的诱导,比较不同剂量的有机提取物诱导大鼠肝细胞CYP1A1基因表达量和EROD酶活力的变化。方法将大鼠分为2、12和72 L/(kg体重)3个染毒组及1个玉米油溶剂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动物,雌雄各半,灌胃染毒13周。染毒结束,提取大鼠肝细胞总RNA进行CYP1A1基因的RT-PCR扩增,将肝组织匀浆后测定其EROD酶活力。结果各染毒剂量组CYP1A1基因均有表达,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组CYP1A1基因不表达;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CYP1A1的相对表达量与低计量组相比,增加非常显著(P<0.01),各染毒组大鼠肝组织均可检出EROD酶活力,EROD酶活力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嘉陵江水中有机污染物可诱导大鼠肝细胞芳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途径。  相似文献   
49.
患者男,49岁,因口腔反复糜烂1年,加重伴皮肤红斑、水疱1个月就诊。结合组织病理和天疱疮抗体检查,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1个月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计数下降,停用硫唑嘌呤,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50 μg皮下注射1次后,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硫唑嘌呤用药相关基因分型检测示,NUDT15(JZ274)杂合突变型,TPMT*2、TPMT*3C、ITPA均为野生纯合型。诊断:硫唑嘌呤致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