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目的:考察人参皂苷Rg1(Rg1)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方法: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胆固醇(CH)、豆固醇(ST)为膜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g1/DPPC/CH脂质体和Rg1/DPPC/ST脂质体。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HPLC法测定脂质体中Rg1的包封率。结果:确定Rg1/DPPC/CH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为:X17.4~8.1%,X250.0~85.0min,X360.0~63.0℃;Rg1/DPPC/ST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为:X17.6~8.1%,X295.0~100.0min,X340.0~63.0℃。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Rg1脂质体制备工艺,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Rg1/DPPC/CH脂质体与Rg1/DPPC/ST脂质体包封率相近,提示可用ST替代CH用于Rg1脂质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丹皮酚和脂质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同步辐射X光衍射(XRD)两种方法研究丹皮酚和脂质体相互作用后脂质体的热致相变情况。结果:DSC结果表明,随着丹皮酚浓度的增大,脂质体的前相变消失,主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当丹皮酚的浓度增大到33mol%时,脂质体的DSC曲线出现了三个吸热峰;升温过程的同步辐射小角X光衍射曲线(SAXS)也出现了三个相应的相变信号。结论:丹皮酚主要与DPPC尾链发生了相互作用,且浓度较大时可以诱导脂质体发生分相现象,分相后富含丹皮酚的相态中丹皮酚和DPPC的摩尔数之比近似为1∶2。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丹皮酚脂质体中丹皮酚、磷脂和胆固醇三者分子间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同步辐射X光衍射(XRD)两种方法研究了丹皮酚脂质体中丹皮酚、胆固醇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DSC实验结果表明,4%的丹皮酚或者胆固醇都使DPPC脂质体的前相变消失,主相变温度从42℃降低到38℃,二者都使DPPC脂质体主相变的协同性明显下降,但丹皮酚使DPPC脂质体主相变协同性下降更多。同步辐射X光衍射峰的峰形分析表明,4%的丹皮酚或者胆固醇都使脂质体发生明显的分相现象,且丹皮酚诱导的分相现象更加明显,与DSC实验结果一致。结论:DSC和XRD实验结果都表明,丹皮酚脂质体中胆固醇与DPPC疏水链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要大于丹皮酚与DPPC疏水链的分子间相互作用,预示着在确定丹皮酚脂质体的处方时胆固醇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将影响丹皮酚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94.
1985年10月~1995年6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直肠下段肿块病人11例,均行经会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其中经肛门切除9例,经骶尾部和阴道切除各1例。现就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例病人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23~67岁,平均53.2岁。肿块距肛门缘3.5~8.0cm;位于直肠前壁3例,后壁4例,右侧壁4例。腔内型肿块者共9例,大小1×1×0.5cm~4×3×  相似文献   
95.
96.
T细胞疫苗的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e, TCV)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的致病性T细胞。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保持了活化致病性T细胞的免疫特征。研究证明,把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制备成TCV,免疫动物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可以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或反应能力,表现为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和诱导同种移植物质延长存活。对TCV的研究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这两方面,本文将围绕着这两方面对…  相似文献   
97.
超声刀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超声刀和电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对比 ,探讨超声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 2 0 0 1年 6月~ 2 0 0 4年 2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 10 5例 ,47例采用电刀 ,为电刀组 ;5 8例采用超声刀 ,为超声刀组。主要观察指标有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 2 4h引流量、放置引流管时间 ,以及术后并发症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观察对比。结果 超声刀组手术时间较电刀组有明显缩短 (P <0 .0 5 ) ;超声刀组平均节省手术时间 4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超声刀组较电刀组显著减少 (P <0 .0 0 1) ,超声刀组平均减少出血量 94.2ml。超声刀组术后 2 4h引流量较电刀组显著减少 (P <0 .0 0 1。超声刀组引流管放置时间较电刀组明显缩短 (P <0 .0 0 1)。超声刀组与电刀组术中输血例数、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均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整个手术过程 ,包括剥离皮瓣、乳腺切除和腋窝清扫均可使用超声刀来完成 ,无 1例发生腋血管、肩胛下血管、胸背神经、胸长神经的损伤 ;而电刀组不适合作腋窝清扫。结论 超声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 ,术中视野清晰 ,术后引流量也明显减少 ,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未见增多 ,有减少趋势 ,可行  相似文献   
98.
武伟  周洪伟  李国兰  何桦波 《浙江医学》2015,37(21):1753-1756
目的分析miRNA-133b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miRNA-133b在胃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63例为研究对象,取切缘正常胃黏膜为对照,设计针对miRNA-133b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miRNA-133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miRNA-133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检测胃癌细胞株中miRNA-133b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miRNA-133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ΔCt:(-6.94±3.319)vs(-4.98±2.846),P<0.001]。其中45例miRNA-133b下调≥2.0倍,占71%;6例上调≥2.0倍,占10%;12例无明显变化,占19%。miRNA-133b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正常胃黏膜细胞相比,在胃癌细胞株中miRNA-133b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miRNA-133b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其下降程度和比例与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miRNA-133b的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99.
巨大十二指肠溃疡(Giant Duodenal ulcer.简称GDU)指直径大于2cm的十二指肠溃疡。由于它常引起顽固性上腹痛、大出血、幽门梗阻及营养不良等,风科治疗罕能奏效。手术治疗时,又常因与邻近器官粘连或穿入邻近器官,致使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困难。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一般十二指肠溃疡术后高。我院近年收治了8例GDU,现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等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