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目的 观察中国南方新近出现的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合并东莨菪碱、异丙嗪药物依赖者(BSP依赖者)停药后脑白质完整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对16例BSP依赖者停药后第3天、第1个月以及第2个月各向异性分数(FA)进行了自身前后对比研究,并设立18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停药3dBSP依赖者额叶(14,48.- 16;28,-26,46)、胼胝体(18,30,-14;- 14,26,-12)、顶叶(-50,-26,26)、颞叶(-46,-40,6;34,- 62,8)区域白质FA值显著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停药3d相比,BSP依赖者停药1个月白质FA值没有变化,停药后2个月部分脑区白质FA值有所增高,包括左侧额上回(-20,50,18)、右侧额中回(30,- 20,44)以及右侧顶下小叶(38,-30,34),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对比停药2个月BSP依赖者与正常对照组,先前受损严重的脑区额叶、胼胝体、顶叶、颞叶区域白质FA值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BSP滥用导致白质完整性的损害随着戒断时间的延长,前额叶等受损脑区在停药2个月后可得到部分恢复,但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对原发性心肌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肌病患者,进行EBCT扫描(包括冠状动脉平扫、心脏长轴及短轴电影扫描)。结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联合会(WHO/ISFC)分类法,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三大类,EBCT所见:(1)扩张型(8例):左心室扩张7例,均有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250±101)ml,左心室射血分数为(189±66)%;右心室扩张伴运动减弱1例。(2)肥厚型(5例):均有室间隔肥厚,达(165±23)mm,伴左心室壁或心尖部肥厚3例,2例伴有流出道狭窄。(3)限制型(2例):例1右心室心内膜增厚呈稍低密度阴影,室腔变小,心尖闭塞,室壁运动减弱,右房显著扩张并血栓形成;例2病变累及左右心室,伴左右房增大。结论 EBCT能全面反映各类型原发性心肌病的病理及功能改变,可作为确定心肌病诊断及分型的手段。  相似文献   
23.
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情况下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所致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收集165例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至少1个主要分支狭窄>50%的患者,分别以个体、冠状动脉主支、节段、病变狭窄程度及钙化斑块形态为分析对象,测量Agatston积分(ACS)和狭窄率.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标准,通过绘制ROC曲线来判定不同情况下CTC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的诊断切点. 结果 以个体为分析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以ACS值113.5为切点时诊断准确性最高.以冠状动脉主支为分析对象,对右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狭窄的诊断效果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分析对象,对RCA1段狭窄诊断准确性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以钙化斑块形态为研究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仅在0.601~0.66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CTCA对狭窄程度<50%的狭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为0.856. 结论 CTCA中,钙化对不同主支、不同节段及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影响不同;钙化斑块的形态不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针对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以知识图谱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特点进行知识整合,从学生教学和素质教育双维度出发,以提高其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质量为目的,探讨影像学示教病例库建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肢动脉成像中应用低管电压(kVp,100 kV)设置和管电流调制减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需行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61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A组(120 kV)、B组(100 kV)、C组(100 kV+管电流调制)。比较3组患者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辐射剂量。C组进一步按体重指数(BMI)分为C1组(BMI<24.9 kg/m2)及C2组(BMI≥24.9 kg/m2),比较2组患者间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的主-髂部轴位、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均在良好以上,且3组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的有效吸收剂量分别为8.20、5.36 和7.48 mSv;B组较A组有效吸收剂量减低约34.6%,C组较B组有效吸收剂量增加约39.5%,且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和C2组有效吸收剂量为7.11 和9.69 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5),C1组较C2组有效剂量减低约26.6%。C1组较A组有效剂量减低13.3%(Z=-2.822,P<0.05),但较B组有效剂量增加了32.6%(Z=-3.900,P<0.05);C2组较A组有效吸收剂量增加18.2%(P>0.05),较B组有效剂量增加了80.8%(Z=-3.426,P<0.05)。结论 下肢动脉MSCTA运用低kVp设置(100 kV)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其应用是可行有效的;低kVp设置(100 kV)结合管电流调制技术仅对特定人群(体重指数<24.9 kg/m2)具有减低辐射剂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31例房颤心律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其中12例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再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31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其中1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364段血管节段成像质量分析结果: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194段(53.3%)、82段(22.5%)、41段(11.3%)和47段(12.9%);成像质量优良率为276段(75.8%)。10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125段,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85.0%(17/20),特异度为95.2%(100/1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对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合心电编辑、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以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低kV设置及个体化对比剂应用在64层MSCT肺动脉成像(MS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具有发生肺动脉栓塞可能的高危患者90例,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1)常规组30例,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总量70ml;(2)120 kV组30例,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总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个体化设置(1.0 ml/kg);(3)100 kV组30例,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总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个体化设置(1.0 ml/kg).3组患者的对比剂均在20 s注射完毕,并以相同流率追加生理盐水20ml.对120 kV组和100 kV组CT图像的客观指标、主观图像质量评价、G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吸收剂量(ERD)进行比较;对100 kV组和常规组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注射流率、CT图像的客观指标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以评价64层MSCT低kV设置联合个体化对比剂应用在MS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使用方差分析及post hoc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噪声水平:100 kV组(5.2±1.8)与120 kV组(3.4±0.7)比较增加了52.9%,纵隔窗图像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72,P=0.063);CTDIvol:100 kV组[(9.5±0,0)mGy]与120 kV组[(14,6±0,0)mGy]比较下降34,9%;ERD:100 kV组[(2,4±0.4)mSv]与120 kV组[(3.8±0.6)mSv]比较下降36.8%;肺动脉平均CT值:100 kV组[(269.2±54.7)HU]相对于120 kV组[(237.4±62.9)HU]平均增加了13.4%,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172,P=0.260).结论 64层MSCTPA应用低kV设置(100 kV)降低辐射剂量是可行和有效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特殊人群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8.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CT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因素,并探讨CT肺动脉造影(CTPA)评价急性PE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48例经CTPA确诊的急性PE患者,根据其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组21例和非危重组27例。对两组的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例、右心室最大层面短轴(RVMMA)和左心室最大层面短轴(LVMMA)比(RV:LV)、主肺动脉和(或)右肺动脉干、支气管动脉扩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T表现中与PE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因素,并对RV:LV和栓塞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危重组21例的肺动脉栓塞指数(22%-85%,中位数38%)、中央肺动脉受累(占42.5%)、RV:LV(0.90-1.90,中位数1.30)、肺动脉扩张(14例)、支气管动脉扩张(8例)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均高于非危重组;非危重组27例的肺动脉栓塞指数为5%-48%(中位数22%),中央肺动脉受累占31%,RV:LV为0.80-1.40(中位数1.00),肺动脉扩张5例,支气管动脉扩张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Z=4,27、χ^2=5.40、Z=2,58、χ^2=11.45、χ^2=4,87,P值均〈0.05);RV:LV与栓塞指数呈正相关(r=0.61,P〈0.05)。绪论CTPA评价急性PE的危重程度是可行的,栓塞指数、RV:LV和中央肺动脉受累占的百分比越大,PE患者发生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29.
头颈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剂量.资料与方法 发出头颈部CT扫描参数剂量调查表到国内7家东芝64层螺旋CT用户.查阅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间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实用放射学杂志三大杂志有关头颈部多层螺旋CT论文并测算其剂量.结果 东芝64层螺旋CT扫描:头部平均毫安秒为189.4 mAs、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7 mGy;鼻窦95 mAs、22.5 mGy,眼眶为74.3 mAs、17.9 mGy,颌面部为100 mAs、22.5 mGy,颞骨144.6 mAs、44.7 mGy,颈部131.3 mAs、16.3 mGy.其他螺旋CT为头部平均毫安秒为280 mAs;鼻窦为100 mAs,眼眶200 mAs,颌面部为200 mAs,颞骨196.7 mAs,颈部220 mAs.结论 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检查条件剂量不规范、不统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的CT肺动脉造影(CTPA)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期提高肺动脉肿瘤的诊断正确率。资料与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纤维肉瘤、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间叶细胞瘤各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于术前行CTPA检查,其中1例术前CTPA检查2次。结果3例首次CTPA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另1例首次CTPA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显示病变进展而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结论原发性肺动脉肿瘤属于少见疾病,术前诊断困难,准确认识其CTPA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对提高诊断正确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