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研究正常新鲜足标本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度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新鲜足标本12例,将距下关节融合后,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跟骰、距舟关节和踩关节各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了解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距下关节融合前后2种状态下的相对运动范围,确定距下关节融合后对于周围足踝关节运动的影响程度。结果距下关节融合前后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背屈一跖屈、内翻一外翻、内收一外展轴的三维运动范围之间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关节平均三维运动范围受限程度分别为36.14%、38.36%、21.84%。结论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降低了前足与后足的协同性,可能增加足跗关节间退行性关节炎发生,但保留了距舟、跟骰关节的大部分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正常成人新鲜足标本距下关节在正常情况下足三维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新鲜足标本12例,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距下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确定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规律和在足整体运动中的作用。[结果]距下关节在足整体运动中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轴运动范围分别为(4.13±0.86)°、(8.43±0.52)°、(12.77±1.29)°。在足单纯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过程中,对距下关节三维运动度作相关性分析,并对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相关系数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随足跖屈背屈、内外翻和内收外展运动度的增加,距下关节三维运动范围呈线性增加,在各轴上的增加幅度有所不同,三轴方向上的运动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滑动式鹅头钉(DHS)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2月,307例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89例,女118例;年龄38 ~69岁,平均(50.64±5.25)岁.股骨颈骨折分型按Pauwels分型:Ⅱ型86例,Ⅲ型221例.本研究病例损伤至手术时间2~5d,平均(3.15±2.03)d.本组病例随机采用滑动式鹅头钉(DHS)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采用滑动式鹅头钉(DHS) 136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171例.患者手术后经规范术后随访,临床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价标准.[结果]28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 ~32个月,平均(15.4±3.25)个月.Harris评分:DHS组从术前平均(13.52±3.0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3.54 ±2.15)分;其中优65例,良48例,可17例,差6例,优良率为83.1% (113/136),差评中1例(0.74%)发生骨不连,3例(2.21%)发生髋内翻畸形,2例(1.47%)发生股骨头坏死.InterTAN组从术前平均(11.86±4.7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75±3.62)分;其中优92例,良66例,可13例,优良率为92.4% (158/171),无骨折不愈合及髋内翻畸形、无髓内钉断裂.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结论]应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坚强,可早期活动,与DHS比较,具有较少的骨不连和髋内翻发生率,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跗骨窦内植骨充填行距下关节融合肌腱修复矫形术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2月,对31例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患者施行手术。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2岁,平均36.4岁。右足15例,左足16例。发病原因:退行性骨关节炎14例,损伤后遗症8例,感染7例,足部畸形肌腱解剖结构异常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30个月,平均9.5个月。将损伤部位的肌腱进行修复后,在跗骨窦内以自体髂骨植骨并行距下关节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结果术后28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23.6个月。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30±1.08分,术后平均为79.60±2.14分;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15.40±2.23,术后平均为38.50±2.61;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平均为21.6±3.01,术后平均为37.40±2.83。所有评估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跟骨正位X线片示术前、后距骨纵轴线与跟骨纵轴线交角平均值分别为43.70±1.06°和29.40±0.98°,侧位跟距角分别为48.20±0.85°和39.40±1.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背屈度术前、后分别为39.0±2.4°和38.0±3.2°,跖屈度术前、后分别为19.0±7.4°和18.0±6.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联合跗骨窦内植骨与肌腱修复术,纠正了后足畸形,保留了邻近跗骨间关节的活动,为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获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前置与上置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生物力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其钢板放置方法尚有争议,须经研究证实重建钢板前置与上置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目的:比较前置与上置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2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共24根),致中段锁骨粉碎骨折,分别采用6孔钢板固定并将标本随机分为3组:钢板上置组(n=9):重建钢板经塑形后,固定于锁骨骨折标本上方,保证骨折线两端均有3枚螺钉;钢板前置组(n=9):重建钢板经塑形后,固定于锁骨骨折标本上方,保证骨折线两端均有3枚螺钉;正常标本组(n=6):无任何干预措施.测试各组试件的生物力学特性,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三点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和刚度测量表明,钢板上置组和钢板前置组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拉伸试验表明,钢板前置组内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优于钢板上置组(P<0.05);抗拔力亦明显优于钢板上置组(P<0 05);同时钢板前置组内固定应力遮挡小,明显优于钢板上置组(P<0.05).提示钢板前置是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几乎不能完全修复,在生理负荷下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最终发展成骨性关节炎.因此,利用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重建受损关节软骨为骨关节软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全面了解生物特性与正常关节软骨相似的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明确目前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4/2009收录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其诱导种子细胞及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相关文献27篇.软骨细胞基质中的生长因子,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在软骨生长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周围环境因素也影响诱导分化的结果,但目前对于各个信息通路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关系尚不完全明确.构建组织化软骨的支架材料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可注射硫酸钙植入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临床预后,探讨该手术适应证及其优点。方法:选取2001-06/2006-0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累及距下关节的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采用跟骨外侧“L”切口,分别切开皮肤、深筋膜,注意防止损伤腓肠外侧皮神经。采取跟骨外侧手术入路,对跟骨骨折移位行撬拨复位后植入可注射硫酸钙骨替代物,再予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29例累及距下关节的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①术后患者足部疼痛、足行走功能、足跟部畸形矫正评估结果:29例患者中,优15例,良11例,差3例,优良率达89.7%。②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测量结果的比较:与术前比较,术后Bi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丘部跟骨高度、跟骨水平长度及结节部高度均明显增加(P<0.05),跟骨宽度明显减小(P<0.05)。③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手术前后X线片对比:术前跟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跟骨短缩、增宽畸形;术中对距下关节面进行撬拨复位,关节面近似平整,采用可注射硫酸钙骨替代物植入充填,随后采用可塑性跟骨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跟骨长度、宽度以及丘部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可注射硫酸钙植入 内固定术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缓解后足疼痛,促进跟骨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丹黄补骨方对维持骨量的影响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纳入2003—08/2006—03于普陀医院住院或门诊骨质疏松患者57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骨痿”、“腰痛”、“虚劳”等范畴,病机特点为“多瘀多虚”。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口服丹黄补骨方10mL/次(由本课题组自行制备汤剂,相当于丹参5g,黄芪4g,补骨脂3g,骨碎补4g,川断3g等),1次/d,连服12周;对照组口服骨松宝颗粒(无糖型,淫羊藿、川芎、牡蛎等)每次1包(5g),3次/d,连服12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比较患者骨密度、中医症候评分及骨代谢生化指标。①骨密度改变评价:显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215;100≥2%;有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215;100=0~2%;无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215;100〈0%。②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值下降95%(含95%)以上;显效:主要症状改善,原积分值下降70%-94%;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原积分值下降30%~69%;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原积分值下降小于30%。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l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77;0.04),(0.73&;#177;0.08);(0.69&;#177;0.02),(0.73&;#177;0.10)g/cm^2;p〉0.0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177;3.86,6.40&;#177;4.33;9.75&;#177;3.67,7.92&;#177;4.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血钙、血磷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2.01&;#177;0.11),(2.28&;#177;0.13);(2.02&;#177;0.12),(2.16&;#177;0.34)mmol/L;(1.42&;#177;0.12),(1.12&;#177;0.09);(1.60&;#177;0.26),(1.50&;#177;0.37)mmol/L;P〈0.051,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黄补骨方具有维持骨量,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其疗效与骨松宝颗粒相比,在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血生化指标方面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检索到的100篇有关中药治疗PMO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偱证医学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0篇相关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中药治疗PMO的疗效证据有限,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采用核酸检测(NAT)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并经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及弱反应性的标本74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复检,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双试剂灰区标本HBV-DNA、HCV-RNA阳性率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HBsAg和抗-HCV单试剂、双试剂弱反应性标本NAT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HCV-RNA阳性漏检和误诊,NAT检测对于HBV和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