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通过MR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与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3D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steady state,3D-CISS)序列对Ⅴ~Ⅷ颅神经成像质量进行比较,优化颅神经MRI序列。方法对40例受检者用3D-SPACE序列与3D-CISS序列对Ⅴ~Ⅷ颅神经行MRI,同时行多平面重组(MPR),并对两种序列的图像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D-SPACE序列和3D-CISS序列均能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外展神经脑池段、面神经脑池段、内听道段、前庭神经以及蜗神经脑池段;对Ⅴ~Ⅷ颅神经细微结构的显示,除三叉神经脑池段两种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颅神经3D-SPACE序列均优于3D-CISS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PACE序列扫描时间比3D-CISS序列扫描时间短。结论 3D-SPACE序列对Ⅴ~Ⅷ颅神经成像质量优于3D-CISS,且扫描时间更短,因此3D-SPACE序列是目前显示Ⅴ~Ⅷ颅神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3.
肺动脉栓塞23例多排螺旋CT的形态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肺栓塞CT肺动脉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造影剂跟踪扫描;②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用实时重建、容积显示(VR)、亦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VE)。结果:肺栓塞的多排螺旋CT增强表现:①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6支,中心型19支,偏心型17支,附壁型5支。血管内镜(VE)、MIP及VR显示血管腔内血栓。②间接征象为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的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3例,胸膜下梗死灶15个,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可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4.
肺密度测定与肺功能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弥漫性疾病中CT肺密度测定与肺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了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31例肺弥漫性疾病的CT肺密度测定和肺功能的测定值 ,CT肺密度测定采用SiemensPulmo软件 ,选择主动脉弓、气管隆突、右横膈上 2cm~ 3cm三个层面 ,肺密度测定自动构画出肺轮廓 ,部分需手工去除大气管和大血管 ,从而得出肺密度值并自动与正常值比较。肺密度测定由二位有经验的医师完成。肺功能检测取其FEV1及FEV1 FVC所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 (% ) ,并将CT肺密度测定结果与肺功能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1例肺弥漫性疾病肺功能检查均有异常 ,其中 6 0 % - 80 0Hu 4例 ,正常 ;- 80 0~ - 70 0Hu为 12例 ,轻度异常 ;- 70 0~ - 5 5 0Hu为 9例 ,中度异常 ,<- 5 5 0Hu为 6例 ,重度异常。CT肺密度测定其敏感性为 87 1% (2 7 31) ,特异性达 10 0 % ,与肺功能的相关性为r=0 7831(P <0 0 5 ) ,两者无显著差异性 ,P >0 0 5。两位医师肺密度测定结果经t检验无差异性。结论 :对于肺弥漫性疾病CT肺密度测定是与肺功能检测密切相关的 ,CT  相似文献   
55.
球形肺炎CT导引下穿刺活检(附67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肺穿刺活检诊断价值及其CT特征。方法:搜集了经肺活检证实的球形肺炎病人67例,病灶的直径1.0~4.0cm,病灶的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结果:67例肺活检穿刺均找到大量炎性细胞及吞噬细胞,而无肿瘤细胞。球形肺炎病灶特征为:①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可多发或单发;②病灶中央密度可不均匀,边界模糊不规则,部分可见支气管通气征;③病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④周围胸膜反应明显,有广基胸膜增厚,部分可见胸膜下脂肪线:⑤病变周围血管纹增多,增粗,无僵直改变;⑥抗炎治疗后明显吸收缩小。结论:Cr引导下肺活检术是诊断球形肺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为球形肺炎的识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6.
患者 女,50岁.因“左侧颈部肿块一年”入院.患者一年前发现左颈部侧后方“鸡蛋”大小肿块,轻度疼痛感,无发热,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既往无颈部外伤史及颈部病变史.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左颈部侧后方扪及一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无触痛,活动度差,相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57.
目的 通过计算校正灌注因素后的实际扩散系数(D)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分析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组织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8名健康志愿者和10例肌炎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22个扩散敏感梯度进行扫描.用双指数函数拟合方法计算D、灌注体积分数(f)及灌注系数(D*).同时用单指数甬数方法计算ADC值.对正常肌肉、肌肉炎性病变、肌肉脂肪浸润和正常皮下脂肪等组织的扩散特点和微循环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肌肉、皮下脂肪、肌肉炎性改变及脂肪浸润等各组织的ADC值均高于D值.正常肌肉的ADC、D、f和D*值分别为(1.62±0.14)×10-3mm2/s、(1.44±0.10)×10-3mm2/s、0.11±0.07和(19.4±12.12)×10-3 mm2/s.肌肉炎性病变的D和ADC值均高于正常肌肉;肌肉脂肪浸润的D低于正常肌肉,明显高于皮下脂肪,肌肉脂肪浸润的ADC值虽低于正常肌肉,但与皮下脂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肉炎性病变的f值较小,与病理所示血管床密度减低一致;肌肉脂肪浸润的f值低于皮下脂肪,同时其D*低于正常肌肉和皮下脂肪.结论 DWI可定量评价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组织特征,使得MRI对疾病的研究从形态学上升到病理生理学水平.校正灌注因素后的D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组织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肱骨外上髁炎MRI的综合表现.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的23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共24个肘关节分别行MRI检查,按伸肌总腱损伤程度分为轻、中和重度,观察患者是否合并其他损伤,包括桡侧尺副韧带损伤,桡侧副韧带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伸肌损伤、骨质损伤、关节腔积液、肱二头肌腱损伤等.将韧带的损伤分为轻、中和重度三级.对伸肌总腱和桡侧尺副韧带的损伤程度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相关.结果 伸肌总腱轻度损伤10例,中度7例,重度7例.合并桡侧尺副韧带损伤22例(轻度9例,中度6例,重度7例),桡侧副韧带损伤8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伸肌损伤7例,骨质损伤5例,关节腔积液6例,肱二头肌腱损伤1例,肘肌损伤7例.伸肌总腱与桡侧尺副韧带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852,P<0.01).结论 肱骨外上髁炎并非单一的伸肌总腱病变,多合并其他改变,并且随着伸肌总腱损伤的加重,桡侧尺副韧带损伤也加重,对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T2 mapping眼外肌定量测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TAO患者及28例健康志愿者行眼眶T2 mapping检查,测量眼外肌的T2弛豫时间(T2 relaxation time,T2RT)值。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眼外肌T2RT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法评估其判断TAO活动性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眼外肌的T2RT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活动期组眼外肌的T2RT值明显大于非活动期组(P<0.001)。ROC结果显示以眼外肌T2RT值≥116.5 ms判断TAO处于活动期的诊断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0.863,敏感度75.0%,特异度93.8%)。结论:基于T2 mapping的眼外肌定量测量可辅助TAO的诊断和分期。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眼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良性组∶恶性组=25∶15)眼眶肿瘤病例的DWI及ADC图像,分析其DWI及ADC图像信号特点.逐层勾画肿瘤边界以获得整体感兴趣区(ROD,得到肿瘤平均ADC值(ADCM).眼眶良恶性肿瘤的信号特点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2组间ADCM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炎性假瘤及淋巴瘤的ADCM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分析AIDCM值对眼眶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眼眶良恶性肿瘤组间DWI图像信号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ADC图像信号特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肿瘤的ADCM明显高于恶性肿瘤(P<0.05),其中炎性假瘤的ADCM明显高于淋巴瘤(P<0.05).以ADC值≥1.289×10-3 mm2/s判断眼眶肿瘤良恶性,可获得最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968;敏感度0.960;特异度0.933].结论 磁共振DWI及ADC值在眼眶肿瘤良恶性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