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全部来自 1989年 5月~ 2 0 0 1年 4月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病人 ,符合CCMD - 2 -R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年龄≥ 6 0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前 17项总分 >17分 ,均在病人入院时评分 ,对多次住院者以最后一次抑郁发作的临床相进行分析。1 2 方法 自编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首发年龄、发病诱因、家族史、并发躯体疾病情况、临床症状、治疗及疗效等。将病人分为两组 ,即老年期首次抑郁发作 (简称老年组 )和中青年期有抑郁发作 ,而… 相似文献
32.
阿尔采木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AD、VD病人的认知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率、特点以及 AD组 VD组的不同点。方法 80例 AD病人、65例 VD病人 ,作 MMSE、HDS、HIS、ALD量表及 WAIS、WMS量表对精神病性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AD组的WAIS、MMSE、HDS量表分比 VD组低 ,有显著性差异。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率 AD组 77.5 % ,VD组 84.61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情感脆弱出现率 VD组比 AD组高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认知损害是 AD病人的基本症状 ,较 VD病人严重 ,AD、VD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常见 ,情感脆弱多见于 VD病人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因学等方面的相似性,为两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素Medline 1993-01/2004-12的有关老年期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文章,检索词“depression,senile,Alzheimer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老年期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文章,并对之查找全文、分析总结.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英文文献369篇,其中25篇符合纳入标准;共收集到中文文献25篇,其中3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老年期痴呆与老年抑郁症(大多为晚发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在1%和2%~3%左右.大约35%老年抑郁症患者具有认知损害,17%~29%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患有抑郁症.抑郁症以抑郁为首发症状,通常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史,起病较快,发展迅速,病程不超过6个月,认知水平呈现波动性,对于愉快的环境或气氛,不能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首先出现记忆力减退,有痴呆家族史.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发展.精神检查比较合作,尽量掩饰自己认知功能下降,对愉快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阿尔茨海默病与抑郁症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阿尔茨海默病与抑郁症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携带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高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积极治疗抑郁症,将有助于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及预后。方法对80例女性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进行随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岁以后发病者复发次数较少,76.22%,的患者发病或复发前有社会心理诱因。60.00%有过自杀行为,随访时50.00%康复、26.25%,复发20.00%病情迁延、1.25%痴呆、2.50%死亡。结论60岁以后发病,较少合并躯体疾病,维持用药规则的老年期抑郁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6.
37.
本文收集于1988年1~12月分别在本院神经科精神科门诊患者,经头颅 CT 证实为多发性脑梗塞的病人共101例、其中仅有神经系统体征者70例(69.31%),伴有明显精神障碍,符合 DSM-Ⅲ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诊断标准者31例(30.69%),就后组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31例中男性21例(67.74%),女性10例(32.26%),男∶女=2.1∶1。发病年龄46~86岁,平均66.30±7.78岁,以61~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约占一半以上。起病形式以卒中形式起病16例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 了解老年期抑郁症(SD)和轻度Alzheimer病(AD)的认知功能差异。方法 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Et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AIS-RC)和中国临床记忆量表对60例SD患者、30例轻度AD患者和30例正常老年人进行评定。同时在治疗前对他们进行P300测量。结果 SD和轻度AD患者的MMSE、WAIS-RC和记忆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DL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轻度AD患者的前3个量表总分又均显著低于SD患者,而ADL总分又均显著高于SD患者(P〈0.05或P〈0.01)。SD和轻度AD患者的P300的N1、P2、N2、P3潜伏期均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SD患者的P3波幅显著低于轻度AD患者;但轻度AD患者的P300的N1、N2、P3潜伏期均显著长于SD患者;并且轻度AD患者的P300的P2波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SD的P2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D和轻度AD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但轻度AD患者较SD患者重。 相似文献
40.
痴呆患者心理和行为症状特征以及利培酮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痴呆各亚型心理和行为症状 (BPSD)的特征 ,评价利培酮治疗BPSD疗效与安全性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BPSD的关系。方法 采用Alzheimer病行为症状评定量表 (BEHAVE AD)、Cohen Masfield激惹性问卷 (CMAI)评定阿尔茨海默病 (AD)、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MD)、血管性痴呆 (VD)各 3 0例和正常对照组 3 0名的BPSD。 66例痴呆患者应用利培酮 (1 5mg/d)治疗 6周。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价副反应。采用高压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测定经 2 ,4一二硝基氟苯 (DNFB)衍生后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AD患者激惹、焦虑与恐惧发生率较高 ,VD患者无目的游荡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低 ,MD患者BPSD症状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明显改善痴呆患者BPSD ,且不损害认知功能 ,副反应主要为轻度嗜睡 ,肌强直 ,震颤。AD、MD和VD患者血浆Hcy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血浆高Hcy水平的痴呆患者BEHAVE AD总分较高。结论 AD、VD患者BPSD症状有特异性 ,MD患者BPSD表现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BPSD且安全。血浆高Hcy水平在痴患者BPS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