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了解广州市4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各血清型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按常规方法对各院各种临床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分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750株PA进行鉴定,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日本生研株氏会社分型血清用玻片凝集法对PA进行血清分型.结果:750株PA分型率为93.7%(703/750);以G、B、L、F、E型为主,其中G型197株占26.3%,B型90株占12.0%,L型78株占10.4%,F型77株占10.2%,E型72株占9.6%;5种主要血清型PA对临床常用的1 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是哌拉西林(PIP)14.3%~66.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28.9%~6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13.3%~62.3%、氨曲南(ATM)30.8%~42.8%、头孢他啶(CAZ)7.8%~22.9%、头孢吡肟(FEP)10.3%~18.3%、亚胺培南(IMP)7.8%~21.1%、庆大霉素(GEN)20.0%~66.2%、阿米卡星(AMK)10.0%~17.8%、环丙沙星(CIP)14.3%~59.7%、复方新诺明(SXT)90.0%~98.6%,经x2检验,各主要血清型对ATM、FEP、AMK、SXT的耐药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PIP、TIM、TZP、GEN、CAZ、IMP、CIP的耐药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广州市4家医院的PA血清型以G、B、L、F、E为主,CAZ、FEP、IMP对各主要血清型PA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Wnt信号分子Wnt-1、β-连锁蛋白(β-catenin)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脊髓损伤局部的表达情况.方法: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麻醉下手术显露T9~T11椎板,切除T10全椎板,实验组大鼠用NYU打击器以10g×5cm的打击能量致伤T10脊髓,对照组只行全椎板切除,不致伤脊髓.分别于术后1d、3d、5d、7d、14d每组各取5只大鼠,取以损伤区为中心共15mm范围内(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脊髓组织,提取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及GSK-3β的mRNA表达量.结果:脊髓损伤后1d和3d时Wnt-1和β-catenin出现高表达,5d后其表达逐渐减弱,14d左右其表达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在脊髓损伤后1d和3d时GSK-3β呈低表达,5d后其表达逐渐增强,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Wnt-1和β-catenin及GSK-3β均呈低表达,各时间点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及GSK-3β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Wnt信号在脊髓损伤后的早期被激活,其可能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生长能力及其多向分化功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检测其表面标志以及检测其成骨、成脂和成肌多向分化状况;结果: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与非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比较,形态学无差异且均表达CD29+、CD105+、CD44+和Sca-1+ ;CD34-、CD11b-;同时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成脂、成肌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其骨髓源性MSCs的形态学和功能与正常小鼠的MSCs比较评估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索同一来源脐血树突状细胞(DCs)以不同刺激方式作用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后对其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扩增脐血来源的DCs、CIK和NK细胞,分别将DCs以不同的刺激方式(提前共孵育或直接加入)作用于同一来源的脐血CIK、NK细胞,了解其对不同效靶比下CIK、NK细胞杀伤K562、HL-60细胞株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效靶比的升高,脐血CIK、NK细胞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力增加,将脐血DCs与CIK、NK细胞共孵育或杀伤时直接加入,均可显著提高CIK、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以杀伤时直接加入DCs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直接加入DCs对促进CIK、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5.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细胞定向诱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条件及其成骨活性.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que技术分离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以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为辅剂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Ⅰ型胶原作为成骨细胞鉴定与活性评价的指标.结果:两种MSCs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成骨细胞标志性产物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Ⅰ型胶原均得到了稳定的表达,并显著高于未诱导MSCs.结论: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在适当的条件下均可向成骨细胞定向转化.  相似文献   
66.
麻疹疫苗反复注射对哮喘患儿IL-12、IL-13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方法:通过观察轻-中度发作期哮喘患儿麻疹疫苗反复注射前后IL-12,IL-13及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探讨麻苗治疗对哮喘患儿的免疫影响及其治疗小儿哮喘的作用机制。采用生物素-亲合素双抗夹心酶联免疫(ABC-ELISA)法测定麻苗治疗前后13例哮喘患儿(麻苗治疗组)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2、IL-13与血清总IgE水平,并与12例单纯对症治疗组哮喘患儿及17例正常对照组小儿比较。结果:麻苗治疗后,IL-12水平与对症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IL-13与血清总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浆IL-12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呈负相关(r=-0.437,P<0.05),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2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无相关性;血浆及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3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r=0.657及r=0.485,P<0.01);血浆及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2水平与IL-13水平呈负相关(r=-0.460及r=-0.383,P<0.05)。结论:麻疹疫苗反复注射是通过下调哮喘患儿IL-13水平,进而降低血清总IgE水平,而对IL-12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7.
人脐血来源MS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纯化、扩增、表面标志、免疫表型及其造血生长因子(HGFs)分泌等生物学特性方法:(1) Ficoll法分离、纯化人脐血、成人骨髓和胎儿骨髓MSCs,动态观察不同来源MSCs的生长状况。(2) 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和骨髓MSCs表面CD34、CD45、CD14、CD29、CD44、CD105、CD166、CD80、CD86、CD40和CD40L的表达。(3) ELISA法检测脐血和骨髓MSCs培养上清中SCF、TPO、FLT-3L和IL-6的分泌水平。结果:(1) 所有骨髓标本中均可分离纯化出MSCs,而15份脐血中仅4份分离纯化出MSCs,脐血MSCs和骨髓MSCs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脐血MSCs原代培养所需要的单个核细胞(MNC)量为骨髓MSCs的3倍,且其原代培养的增殖速度较慢,但脐血MSCs传代培养的增殖速度和骨髓相似。(2) 脐血MSCs和骨髓MSCs表面标志无差异,均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以及与免疫识别有关的表面抗原。(3) 脐血和骨髓MSCs分泌SCF、TPO、FLT-3L和IL-6的水平相似。结论: (1)脐血和骨髓同样可以分离、纯化MSCs,但脐血中MSCs的含量少,且大部分脐血中不含MSCs。(2)纯化的脐血MSCs扩增能力、表面标志、免疫学表型及HGFs分泌水平和骨髓MSCs相似。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反复输血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清中特异性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1×105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与实验血清(健康儿童AB血清50 μL、PRA血清 0 μL、50 μL、100 μL)、补体联合孵育后半固体集落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第7 d、第14 d总集落数和各种集落数。结果: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受PRA血清作用后,在半固体集落培养第7 d,总集落数、CFU-GM分别为A组88.20±9.41、79.00±11.39和B组88.60±9.12、79.20±10.44,显著高于C组20.60±7.39、15.20±4.66和D组4.00±2.05、1.40±0.51,P<0.01;其余各组的各种集落数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A组与E组比较:两组的各种集落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半固体集落培养第14 d,总集落数、CFU-GM分别为A组216.00±31.10、117.40±24.80和B组213.20±31.06、116.00±19.75,显著高于C组97.80±14.43、32.80±8.10和D组31.40±13.41、8.40±4.30,P<0.01;第14 d CFU-GEMM分别为A组45.60±8.51和B组42.60±7.03,显著高于C组20.80±6.96和D组7.80±6.06,P<0.05;第14 d BFU-MK分别为A组12.80±4.42、B组11.00±2.74,显著高于D组1.00±0.55,P<0.05;B组第 14 d CFU-E17.20±4.03显著高于D组5.60±2.87,P<0.05。A组与E组比较:两组的各种集落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P>0.05)。PRA血清量与各种集落数目之间的Kendall相关分析:PRA血清量与第7 d的总集落数及CFU-GM、第14 d的总集落数、CFU-GM、CFU-GEMM、BFU-E、BFU-MK呈负相关(tau-b分别为-0.793、-0.849、-0.808、-0.804、-0.645、-0.674、-0.624,P<0.01;与第14 d CFU-MK呈负相关(tau-b为 -0.466,P<0.05)。结论: 特异性PRA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下其抑制作用与PRA剂量有相关性:PRA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尝试使用IL-2、IL-7和IL-12的单因子双因子和三因子组合进行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IK/NK)细胞扩增培养,探讨最优化CIK/NK细胞少因子培养体系的建立.【方法】 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并分成6组,每组分别加入IL-2(80 ng/mL) IL-7(40 ng/mL)及IL-12(40 ng/mL)的单因子双因子和三因子组合(IL-7组;IL-12 组;IL-7+IL-12组;IL-2 + IL-7组;IL-2 + IL-12组;IL-2 + IL-7 + IL-12组),每组6个重复孔,共培养21 d收获细胞在细胞培养开始和第21天,实验各组取细胞悬液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56 + CIK细胞及CD3- CD56+ NK细胞比例【结果】 单因子培养体系的IL-12组在CIK细胞扩增比例上是各组中最高的(22.96 ± 1.41)%,双因子体系的IL-2 + IL-12组的CIK细胞扩增比例也达到(18.58 ± 0.68)%;上述两组的CIK细胞扩增比例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使用传统多因子扩增方法所获得的比例&;#65377;IL-12组的NK细胞扩增比例为(30.23 ± 1.18)%,IL-2 + IL-7组的NK细胞扩增比例也达(29.52 ± 0.89)% 【结论】 使用IL-12IL-2 + IL-12或IL-2 + IL-7组合的少因子培养体系进行CIK/NK细胞的培养扩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0.
抗肿瘤药物能治癌,同时也在治疗过程对操作者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国外研究证实,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吸入或吞食(在病房吃饭),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导致诱变性;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的危险。目前我国对抗肿瘤药物缺乏规范管理,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设备较少,操作人员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具以及存在废弃物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