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8 毫秒
81.
目的探讨异丙酚镇静对硬膜外麻醉患者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作用及对记忆的影响, 分析内隐记忆消失时的脑电非线性参数近似熵界值。方法10例择期行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持续输注异丙酚镇静,输注速率为6 mg·kg-1·h-1,监测异丙酚给药前后近似熵及近似熵脑电非线性地形图。应用分离加工测试方法,调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常规监测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与入室后相比,镇静后近似熵降低(P<0.05)。与镇静前相比,镇静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均下降(P<0.05)。内隐记忆消失时数近似熵为0.55。通过近似熵脑电非线性地形图动态观察发现,异丙酚对大脑皮层各区域抑制顺序是:顶叶区、枕叶区→额叶区、颞叶区→全脑皮层;各脑区恢复顺序是:额叶区和颞叶区→顶叶区和枕叶区→全脑皮层。结论硬膜外麻醉患者应用异丙酚镇静,近似熵低于0.55时,内隐记忆消失。异丙酚对大脑皮层各区域的抑制和恢复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2.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认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在不同认知作业状态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脑电非线性动态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用关联维数 (D2 )、点关联维数 (PD2 )对 30名健康成年人四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了分析 :安静闭眼、安静睁眼、闭眼心算作业和睁眼图形推理作业。结果 认知作业过程相对于安静状态 ,D2 和PD2 有明显的升高。闭眼和心算 ,睁眼和图形推理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D2 分别为 3 93和 4 33,P <0 0 1;4 4 7和 4 98,P <0 0 1)。D2 和PD2 随时间存在时高时低的现象。结论 动态的、短时程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更适合研究认知过程中大脑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以D2 和PD2 地形图为基础的动态分析 ,可以清晰地展示认知过程中D2 和PD2的分布情况及与认知作业相关的大脑部位活跃顺序和活跃程度的变化 ,有助于我们了解认知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3.
正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其由置于头皮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组成,以微弱的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早期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发现,直流电的阳极靠近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时,静息电位阈值降低,神经元放电增加;阴极使静息电位阈值增加,神经元放电减少~([1])。经颅直流电刺激具有不良反应小、刺激面积大、操作简单等优势。目前,tDCS在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70%)患者后交通支开放与否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动脉狭窄(≥70%)并行外科治疗(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术)的患者分为后交通支开放组与后交通支未开放组,术前及术后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后交通支开放组椎动脉起始段局部流速术前(后交通支开放)明显高于术后(后交通支关闭)。后交通支关闭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峰值流速(PSV)与舒张末流速(EDV)分别为100.76±74.84cm/s、81.54±54.29 cm/s(P=0.000);后交通支开放患者占50%(80/160),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存在狭窄支数占45.6%(73/160),后交通支未开放患者占50%(80/160),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存在狭窄支数占28.1%(45/16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结论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后交通支开放患者,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5.
脑卒中已上升为全球的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因素,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等[1—2],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在临床上,吞咽障碍常用的治  相似文献   
86.
目的:采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及在线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探查两半球外侧裂后部周围区(PPR)是否可以促进失语症语言功能的改善,以及语言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PACA对7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基底核区损伤4例,皮质损伤3例)进行语言评价,同时实施在线tDCS。在无刺激、左PPR区和右PPR区阳极刺激三种试验条件下进行失语症评价。语言评价任务为听觉词-图匹配、图命名。结结果论::阳对极恢刺复激期左失P语PR症区患时者,采图用命名tD成CS绩阳显极著刺改激善左(PP相似文献   
87.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意识障碍的评估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指因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电击伤等所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约36-128/10万人,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仍处于意识障碍状态[1].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以生存,但生存者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8.
意识障碍是医学上较为常见的病理状态,从意识障碍到复苏可能是短时的,如低血糖性昏迷;也可能是漫长的,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重度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89.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INVOS 5100)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研究静吸复合麻醉下患者rSO2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界定静吸复合麻醉下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rSO2界值。方法60例患者,ASAⅠ~Ⅱ级,年龄〉60岁,行择期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前均不用术前药,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末CO2正常范围。根据文化程度分为3组(n=20),麻醉维持采用吸入麻醉,以吸入麻醉药平均呼末浓度为1MAC,随机分为2个亚组:异氟醚亚组和七氧醚亚组(n=10),术中定时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记录入室后、吸氧后、麻醉诱导后、术中、术毕时的rSO2界值,术中监测在吸人麻醉药平衡15min后,平均呼气末浓度为1.0MAC时开始记录rSO2。应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试方法调查患者人室后和术后1、4、8、12、24h的认知功能变化,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rSO2在6个亚组术中、术毕与入室后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各组及各亚组诱导后、术中、术毕、苏醒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h的MMSE评分与人室后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1~4h患者均发生短暂的认知功能下降,4h后85%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发生短暂认知功能下降的rSO2界值在异氟醚亚组中文盲患者为45、小学组患者为47、中学及以上组患者为49;在七氧醚亚组中文盲患者为47、小学组患者为48、中学及以上组患者为50。结论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围术期患者的脑氧饱和度数值应高于50以确保术后患者不发生一过性的认知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明确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改善脑外伤患者精神运动抑制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例脑外伤后精神运动抑制状态的患者进行前额叶和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各2w的阳极tDCS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JFK改良昏迷恢复量表、淡漠量表、行为反应量表评估及脑电非线性分析(近似熵指数)检查。结果:tDCS治疗后,JFK改良昏迷恢复量表评分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淡漠量表和行为反应量表评分结果明显改善(P0.001)。脑电非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双侧额、颞、顶部导联近似熵指数普遍提高(P0.01)。结论:应用阳极tDCS刺激前额叶和左侧DLPFC可以改善该例脑外伤后患者精神运动抑制状态,其恢复机制可能与双侧半球的皮层兴奋性广泛提高相关。tDCS可能成为脑外伤后精神运动抑制的可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