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0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胃食管反流病埃索美拉唑治疗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埃索美拉唑长期维持或间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8例GERD患者先以每日2次每次20 mg埃索美拉唑为基础进行综合治疗2周,之后按治疗方式分为长期维持治疗组和间歇治疗组.维持治疗组患者为服用缓解症状所需最小剂量半年以上者.间歇治疗组患者每日1次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维持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停药,若症状复发则再以相同方案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用药剂量、复发情况及长期服用埃索美拉唑的不良反应.结果 13例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时间7~44个月),15例患者可通过间歇治疗达到症状缓解,均未见与埃索美拉唑相关的不良反应.13例长期维持治疗者中,缓解症状所需埃索美拉唑剂量7例为每日1次每次20 mg,5例为每日2次每次20 mg,1例为隔日1次每次20 mg.随访间歇治疗组患者10~57个月,发现服药时间越长,患者缓解时间越长,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GERD患者可通过埃索美拉唑长期维持治疗和间歇治疗两种方式缓解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2.
目的通过口服双氯芬酸建立大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肠道损伤模型,观察NSAIDs对肠黏膜COX-2表达的影响及甲硝唑干预后肠黏膜COX-2表达的变化,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硝唑组,每组8只。双氯芬酸7.5mg/kg,1mL/100g体质量,2次/d,灌胃制备大鼠肠黏膜损伤模型。空白组于造模当日按1mL/100g体质量蒸馏水灌胃,2次/d,共5d;模型组于造模当日7.5mg/kg双氯芬酸灌胃,2次/d,共5d;甲硝唑组造模前一日50mg/kg甲硝唑灌胃,共2次,次日起每次甲硝唑给药1h后均予7.5mg/kg双氯芬酸灌胃,共5d。5d后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肠黏膜大体形态学改变、组织学损伤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COX-2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肠道大体损伤及病理组织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5和5.0,较空白组(0.0)均明显升高(P均〈0.01);模型组肠黏膜COX-2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甲硝唑组COX-2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口服双氯芬酸可成功制备大鼠NSAIDs肠道损伤模型;COX-2可能参与了NSAIDs肠道损伤的发生;甲硝唑对NSAIDs肠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3.
114.
高知医务人员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军  吕宾  孙洁  宋嘉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0):784-785
目的了解高知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找出影响高知医务人员健康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06年度浙江省中医院副高级及以上在职高知医务人员健康体检档案进行分析。结果本次体检总漏检率达15.68%。在参检的199人中,患病191人,总患病率为95.98%,男性疾病检出率为94.17%,女性为97.92%,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差异显著,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尤其是兼患4种以上疾病的患病率显著增高(P<0.01)。总体检出率占前三位的疾病是颈椎病(44.73%)、高脂血症(38.70%)和子宫肌瘤(33.34%)。结论高知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自身、医院及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自身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法实验观察Twist和RECK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NSCLC中的临床意义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有完整资料的NSCLC术后肿瘤标本和60例距离肿瘤5 cm以上的正常肺组织中Twist与RECK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Twist阳性表达率为6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8.3%;RECK阳性表达率为51.7%,低于癌旁组织中的85%.Twist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2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RECK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2年无瘤生存率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者与其他病理因素无关(P>0.05).Twist与RECK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患者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随Twist阳性表达呈现下降趋势,而随RECK阳性表达显著上升.结论 Twist、RECK可能在NSCLC的浸润、转移中存在相互作用,可作为反映NSCLC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wist高表达、RECK低表达的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不行黏膜下注射治疗源自胃固有肌层的小型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11月—2020年10月, 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小型胃固有肌层肿瘤(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纳入随机对照研究, 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行未行黏膜下注射的ESE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ESE治疗), 比较2组的瘤体暴露时间、瘤体挖除时间、手术费用、住院周期、金属夹使用数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38例患者入组, 其中观察组76例、对照组62例, 所有病灶被顺利完整切除。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中位瘤体暴露时间更短[2.00 min比3.30 min, Z=-2.426, P=0.045]、中位瘤体挖除时间更短[16.8 min比34.4 min, Z=-4.324, P<0.001]、中位手术费用更少[2 903元比3 178元, Z=-5.112, 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4.0±0.6)个比(5.1±1.3)个, t=1.452, P=0.003...  相似文献   
117.
胃食管反流病(GERD)由于症状多样、反复发作、对抑酸治疗的反应性不一,且常与功能性胃肠病重叠,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尚存在许多挑战。应熟悉GERD和相关疾病的表现,合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内镜和24 h食管p H/阻抗监测,了解症状与反流的关系,提高诊断水平。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维持治疗策略以减少复发,对于PPI治疗反应不佳者应查明原因,采取强化抑酸、控制反流、降低食管敏感性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8.
119.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消化道息肉目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凝切除术,而在切除上述病变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尤其对息肉直径>2 cm粗蒂或亚蒂(其滋养血管相应较粗)、无蒂的宽基息肉,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风险更大,为高频电凝切除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0.
徐磊  吕宾 《胃肠病学》2007,12(7):432-434
当前对胃癌化学预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氧化剂﹑叶酸、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根除H.pylori能够预防胃癌的发生,在癌前病变形成前根除效果更佳。某些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A、C、E,绿茶、硒等)和叶酸通过保护DNA免受氧化损害和提高DNA甲基化水平预防胃癌的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能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癌前病变发生率,目前已正式用于肿瘤的预防,其预防效果有待于大规模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