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9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肝经与额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肝及肝血管三维模型的重建及可视化方法.方法:利用1例肝移植供体的肝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数据集,采集二维图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肝及肝血管的三维模型.结果:重建的肝及肝血管三维模型形态逼真、解剖标志明显,可以不同颜色、任意组合显示,可对模型放大、缩小和旋转等全方位观察,并能任意平面切割.结论:采用肝CT增强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可以快速提取肝血管,重建肝内血管三维模型,但对于肝的分割较费时;重建的肝及肝血管三维模型有助于解剖学教学和制定合理的肝手术方案,并为进一步行肝虚拟手术提供了图像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为与海马结构形态改变相关的疾病提供线性测量指标。 方法 选取31例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观测海马面积、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颞叶钩回间距,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分析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颞叶钩回间距与海马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 海马结构横径标准化前后性别间有差异(P<0.01);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海马矢径标准化前后与海马面积显著正相关(P<0.01);海马横径标准化前后与海马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钩回间距标准化前后与海马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 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钩回间距可以作为研究海马形态变化的线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 结果 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结论 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mm,无性差;CT扫描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存在性差,男性分别为(7.05±1.19)、(6.25±0.94)、(6.98±1.30)mm;女性为(7.53±1.37)、(7.05±1.14)、(7.35±1.39)mm;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及CT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和CT上,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呈负相关.结论: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解剖及CT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即CT可较好地反映侧隐窝相关结构的情况;侧隐窝毗邻结构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导致侧隐窝狭窄.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病灶、看似正常表现脑白质(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区与健康志愿者脑白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之间的差异,并探讨ADC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v status scales,EDS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S,RRMS)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分别测量急性、慢性病灶、额叶NAWM区及健康志愿者额叶白质区的平均ADC值,比较其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分析病灶ADC值与ED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所有MS病灶、额叶NAWM区和健康志愿者额叶白质区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ADC值分别为(112.02±15.16)× 10-5 mm2/s、(79.33 ±4.83)×10-2mm2/s和(77.32±3.55)×10-5 mm%,三者间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和慢性病灶ADC值分别为(136.43 ±7.72)×10-5mm2/s和(110.66 ±3.45)× 10-5 mm2/s,二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慢性病灶中,T1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es,T1WI)呈等信号和低信号病灶ADC值分别为(102.65±4.14)×10-5mm2/s和(128.89 ±6.97)×10-5 mm2/s,二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MS患者病灶ADC值与EDSS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DWI的定量指标ADC值有助于鉴别MS患者不同期相和不同信号病灶所发生的病理改变,并能检测NAWM区的隐匿性损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病灶、正常表现脑白质和健康对照组脑白质扩散系数(ADC)之间的差异.材料和方法18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T1WI低信号病灶、T1WI等信号病灶、病灶周围脑白质、NAWM区与健康志愿者额叶脑白质(WM)区的平均ADC值,比较其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病灶平均ADC值为(112.02×10-5±15.16×10-5)mm2/s,病灶周围脑白质的平均ADC值为(83.50×10-3±11.34×10-5)mm2/s,额叶NAWM区的平均ADC值为(79.33×10-5±4.83±10-5)mm2/s,健康志愿者额叶WM区的平均ADC值为(77.32×10-5±3.55×10-5)mm2/s.MS病灶(n=84)和病灶周围NAWM区(n=84)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病灶周围NAWM区和患者额叶NAWM区(n=66)、患者额叶NAWM区和健康志愿者额叶WM区(n=66)统计学意义均不明显(P>0.05);(2)低信号病灶(n=30)的平均ADC值(128.89×10-5±12.97×10-5mm2/s)比等信号(n=54)病灶的平均ADC值(102.65×10-5±4.14×10-5mm2/s)高,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DWI的定量指标ADC值能鉴别MS病灶,并能检测出MS患者NAWM区的弥散异常.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机制.方法 运用3.0T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刺抑郁症患者肝经原穴太冲,观察治疗前后相应的脑功能变化.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8例首发轻度抑郁症患者分为氟西汀组和太冲组,各9例,疗程均为1个月,采用针刺模式的组块设计方法,各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扫描,将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氟西汀组双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中回、右侧枕叶信号降低;太冲组双侧额叶、双侧颞叶、双侧顶下小叶、双侧小脑信号降低.结论 针刺太冲能调节额叶功能,可能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脑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据为基础,利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分割,得到颅内动脉瘤的真实三维形态模型,再将模型引入ANSYS 14.0,依据人体生理数据构建血管壁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对颅内动脉瘤流体模型与血管壁模型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计算。结果 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动脉瘤腔内均存在明显的恒定类型漩涡流动,动脉瘤顶部存在低切应力区域,瘤颈部存在高切应力区域,动脉瘤顶部、体部及颈部分别存在较大变形和Von Mises应力分布区域。结论通过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探索动脉瘤内血液流动特性与瘤壁生物力学性能,可推测其易破裂的可能区域,进行破裂风险评估,为深入研究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