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肝脏血管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血管一般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MIP)、反向MIP(Reverse direction 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肝血管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肝血管全程及血管间的关系,对于活体肝脏血管的研究、临床应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80kVp联合像素闪烁(pixel shine,PS)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采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将41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 kV)和对照组(100 kV),对照组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重建,实验组采用PS算法重建。比较2种成像技术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面积乘积(DLP)。分别选取腰5锥体层面图像、股骨头层面图像和腘窝层面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以上图像的图像质量和噪声做主观评分,并测量、计算静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结果:实验组的CTDIvol和DLP明显低于对照组(t=-89.95,P<0.01;t=-35.83,P<0.01);2名医师的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较好(?资=0.78,P<0.01),2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在下腔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P=0.92,P=0.75);2组患者在图像噪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血管CT值、SNR和CNR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80 kVp联合像素闪烁算法可以常规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降低辐射剂量,提高血管增强CT值、SNR和CNR。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dvanced vascular analysis,AVA)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技术在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中去骨效果的可靠性。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使用AVA软件和VCTDSA对原始图像去骨,记录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总去骨时间,从血管完整性、图像质量、假性血管狭窄三方面评价VR和MIP图像。去骨时间比较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血管完整性用配对卡方检验;图像质量和假性血管狭窄评价用相关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VCTDSA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去骨总时间分别为14.5(13,20.25) s、399(353.75,501.75) s及415.5(371.5,516) s,AVA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去骨总时间分别为116.5(109,123.25) s、11.5(0,71.25) s及140(115.5,188) s,AVA手动去骨和去骨总时间短于VCTDSA(P<0.01); M4~M5、大脑桥静脉、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AVA显示率为0,VCTDSA显示率达93.33%(140/150)(P<0.01);图像质量方面,ICA2段,VCTDSAⅠ级图像为86.21%(25/29),AVAⅠ级图像仅为44.83(13/29);ICA6,VCTDSAⅠ级图像分别为96.55%(28/29),AVAⅠ级图像仅为58.62%(17/29),VCTDSA优于AVA(P<0.01);假性血管狭窄发生率,VCTDSA1.41%(10/711),AVA1.13%(8/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技术CTA去骨效果可靠性更高,应作为CTA优选去骨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经双侧大隐静脉入路的双下肢静脉造影/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angiography,CTV/A)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男49,女60)后经DSA确诊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7例(男25,女32)、B组52例(男24,女28)。A组采用双侧大隐静脉(膝关节下方)对比剂入路,B组采用双侧足背静脉对比剂入路。2组均行对比剂团注追踪触发扫描,A组监测腹主动脉,B组监测下腔静脉。三维容积重组(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3D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多种后处理方式显示动静脉压迹和迂曲开放侧支。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分别从图像质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对比度(直接征象)和侧支显示率(间接征象)进行评价。结果:①迂曲的盆腔静脉、马尾静脉丛、腹壁侧支显影率:A组>B组(58.14% vs. 13.95%,P<0.001),双下肢曲张静脉网显影率:A、B组无明显差异(98.83% vs. 96.51%,P=0.312)。②血管密度:下腔静脉主干:A、B组无统计学差异[(354.07±26.49) HU vs. (303.59±30.57) HU,t=11.57,P<0.001],髂动脉主干:A组>B组[(177.28±14.95) HU vs. (74.24±13.49) HU,t=47.45,P>0.001]。③对比剂涡流发生率:A组B组(93.6% vs. 10.22%,P<0.001)。结论:双侧大隐静脉入路下肢CTV/A成像检查清晰展示髂动静脉的解剖关系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提高了图像质量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形态学改变(血管迂曲及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就诊患者39例及对照组20例,根据头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头颈MR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结果将病例组分为颈内动脉迂曲组23例、颈内动脉狭窄组16例。各组分别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定其认知功能。依据Fazekas分级对各组间脑白质病变进行分级评分,计算各组间腔隙灶数量。结果:MOCA评分迂曲组27(24,29)分;狭窄组28(25,29)分;对照组29(28,30)分;迂曲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组间MMSE评分未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迂曲组、狭窄组较对照组Fazekas分级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组腔隙灶(9例)较对照组(2例)及迂曲组(1例)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形态学改变(血管迂曲及狭窄)与脑白质病变发生相关,且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IMAR(Iterative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 IMAR)算法对降低人工髋关节病人术区金属伪影的作用.方法:26例髋关节植入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采用西门子双源CT(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进行成像,CT重建的管电压分别采用80kVp和130kVp.分别在人工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骨骼内选取4个感兴趣区(ROI),在每个ROI内测定出相应的平均CT值,并在同一扫描层面上远离人工髋关节的肌肉和骨骼内分别选取4个ROI作为对照,在两种管电压情况下比较IMAR和常规FBP(filtered back projections, FBP)两种算法的CT值.结果:IMAR算法与FBP算法对周围及远端肌肉和骨骼的CT值在两种管电压下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AR均显示更低的CT值.结论:采用IMAR算法较传统的FBP算法相比能够明显降低人工髋关节植入后造成的金属伪影,并且采用IMAR算法结合高管电压较低管电压降低金属伪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通过大小剂量团注测试的对比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64 row spiral CT cerebral angiography)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方法:选取69例成年志愿患者,分别以20ml和60ml对比剂(优维显Uhravist 370mgI/m1)作团注测试(Testbolus),获得大小剂量2次团注测试的达峰时间,计算2次达峰时间的差值.结果:本组69例志愿者中,2次团注测试动脉达峰时间差值多为10s,共有57例,占83%;静脉(矢状窦)的2次达峰时间差值较为恒定:59例差值为8s,占85.5%.结论: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时用小剂量团注测试的达峰时间加上8s(中位数lOs一起始层面至兴趣层面的扫描时间2s),设置为扫描延迟时间,能够保证获取满意的图像质量,确保检查成功.  相似文献   
79.
MRI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评价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行同期X线片、CT和MRI检查,MRI检查应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17例加扫冠状位.结果 脊髓水肿:MRI检出16例,CT检出4例;脊髓挫伤出血:MRI检出21例,CT检出11例;脊髓受压变形:MRI检出34例,CT检出15例;脊髓断裂:MRI检出10例,CT检出3例.X线片未检出上述脊髓损伤.结论 MRI对评估脊髓损伤明显优于X线片和CT扫描,是急性脊髓损伤的最佳检查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建立实验性兔股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用显微外科技术在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股动脉瘤、股动静脉瘘模型,行模型的血流探测,血气分析,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FI),CTA,MRA,DSA检测,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0只新西兰白兔中成功制作动脉瘤16个,成功率80%,20只新西兰白兔中全部成功制作股动静脉瘘,并经相关检测手段证实.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股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切实可行,检测方法上表现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