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将6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 d后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I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图像变化、VCTDSA图像结果.结果 60例患者用药前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值下降、CBV值下降、MTT值延长、TF值延长.用药14 d后,对照组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CBV值升高,TTP、MTT值缩短.而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VCTDSA可见51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9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用药14 d后,VCTDSA可见36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区侧支循环增加,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26例.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的药物.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63.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为现代医学影像学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影像信息平台,同时也为实施医学影像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基于PACS的早期临床实践,不仅丰富了医学生的医学影像学知识,还加深了医学生对相关临床知识的了解。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早期临床实践,可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初步临床思维能力。基于PACS的早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病灶对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轴突芽生和重塑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治疗组和胞磷胆碱对照组。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首次经腹腔注射梓醇(5 mg·kg-1)或胞磷胆碱(0.5 g·kg-1),每日1次,连续7d。采用黏贴物移除实验和足失误实验测试受累前肢(左前肢)功能状况;核磁共振(MRI)测量脑梗死体积;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顺行示踪健侧CST,检测脊髓颈膨大区健侧CST越边至失神经支配侧的纤维数量,了解脊髓颈膨大区CST轴突重塑;免疫荧光双标脊髓颈膨大区BDA标记纤维与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检测BDA/GAP-43共定位信号,了解脊髓颈膨大区CST轴突芽生能力。结果造模后7、14、21和28d,梓醇组和胞磷胆碱组左前肢黏贴片移除时间均比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缩短(P<0.05),左前肢失误率也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造模后28 d时,梓醇组左前肢感觉运动功能状况明显优于胞磷胆碱组(P<0.05)。造模后1和28 d,各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28 d,梓醇组脊髓颈膨大区健侧CST越边纤维占(8.5%±2.1%),较模型组(4.7%±1.3%)和胞磷胆碱组(5.5%±1.8%)明显增加(P<0.05);梓醇组脊髓颈膨大区BDA/GAP-43共定位信号明显强于模型组和胞磷胆碱组(P<0.05)。结论梓醇可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和重塑能力,有助于受累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5.
【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临床及CT特征在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且行胸部CT扫描及EGFR基因检测的单发肺腺癌患者803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EGFR基因突变阳性组(426例,53.05%)和阴性组(377例,46.95%),比较两组临床及CT特征的差异。联合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模型在预测EGFR基因突变中的效能。结果:①临床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62±10 vs 61±11);女性(69.46% vs 39.03%)及不吸烟患者(66.37% vs 36.16%)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及吸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57.75% vs 50.83%)。②CT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在803例患者中,两组肿瘤大小[(3.36±1.83cm) vs (3.79±2.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周围型分布(55.28% vs 45.74%)、存在毛刺征(60.45% vs 50.26%)、GGO(66.67% vs 50.87%)、充气支气管征(70.83% vs 49.93%)、血管集束征 (76.92% vs 45.39%)、胸膜牵拉征(64.95% vs 39.47%)及双肺多发转移 (62.86% vs 51.58%)的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而存在含气腔隙(46.67% vs 53.33%)、坏死 (33.93% vs 56.15%)、胸腔积液(46.15% vs 55.26%)及胸内淋巴结肿大(48.67% vs 59.87%)的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608例增强患者中,EGFR突变组(40.79±23.43)HU与非突变组(35.81±20.72)HU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临床及CT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不吸烟、GGO、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及双肺多发转移为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示该回归模型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为0.77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82%、68.53%。结论:肺腺癌的临床及CT特征对EGFR基因突变状态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脑内组织水分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乳酸(lactate, Lac)和 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 NAA) 的改变,以及胞二磷胆碱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异常的区域为 1H磁共振波谱分析(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MRS)定位.结果脑缺血组脑缺血6 h后患侧Lac升高,24 h达高峰,3 d时开始降低;而NA A于脑缺血6 h即有降低,24 h降到最低,3 d后开始升高,7 d时接近正常水平,各时间点 Lac值和NAA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假手术胞二磷胆碱组无Lac产生,胞二磷胆碱对NAA及ADC值无明显影响.胞二磷胆碱组患侧与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比率[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tio, ADCR (ADCR=患侧表观弥散系数/健侧表观弥散系数)]及患侧ADC值较脑缺血组明显增加(P<0.05),胞二磷胆碱治疗后患侧Lac逐渐降低(P<0.05)以及NAA逐渐升高(P<0.05).结论 1H MRS 能够反映动物脑缺血后脑内代谢物的改变.胞二磷胆碱能够改善脑缺血后代谢物的变化并减轻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镰状韧带旁肝左叶低密度假病灶(简称镰旁肝假病灶)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9月92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接受了肝脏或上腹部螺旋CT扫描,共检出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15~73岁)具有镰旁肝假病灶,详细观察和记录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平扫与增强各期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63例(6.8%)共有66个镰旁肝假病灶,均位于肝左叶内侧段(57个)或(和)左叶外侧段(9个)前缘镰状韧带旁.60例(95%)为单个镰旁肝假病灶,3例(5%)各有2个镰旁肝假病灶(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左叶外侧段而呈对称性分布).据镰旁肝假病灶在平扫与双期增强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将其分为A型和B型,其中A型57例60个(91%),B型6例6个(9%).结论镰旁肝假病灶并非很少见.其发生部位特殊,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的密度及其变化有特征性表现.对镰旁肝假病灶应能正确识别,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68.
目的用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收集85例SAH患者和35例正常人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对每例研究对象进行CTP检查,并记录其CTP相关参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和SAH组,CVS组和非CVS(non-cerebral vasospasm,nCVS)组,症状型CVS组(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group,sCVS)和无症状型CVS(a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group,asCVS)组,Hunt-HessⅠ~Ⅱ级组和Ⅲ~Ⅴ级组,比较各组之间CTP参数的差异。结果SAH组的CBF值低于正常组,MTT值较正常组延长(P<0.05)。CVS组、sCVS组和Hunt-Hes...  相似文献   
69.
肖智博  吕富荣  蒋电明  吕发金  李杰 《重庆医学》2011,40(3):215-217,封2
目的 对比研究3种人工骨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瑞邦骨泰(CPC)、医用骨水泥Ⅱ(PMMA)]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合理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行双侧胫骨髁钻孔,3组中每只兔子双侧分别植入n-HA/PA66复合材...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DWI、1H-MRS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脓肿与细菌性脑脓肿的价值。 方法 对7例结核性脑脓肿、20例细菌性脑脓肿患者,治疗前行常规MRI、DWI和1H-MRS检查。DWI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及1000 s/mm21H-MRS采用点分辨选择波谱(PRESS),扫描参数为TR 1000 ms、TE 144 ms。观察两类病变坏死区的常规MRI、DWI及1H-MRS表现特点,分析其ADC值有无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DWI、1H-MRS对结核性与细菌性脑脓肿的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 7例结核性脑脓肿共19个病灶,20例细菌性脑脓肿共23个病灶。结核性脑脓肿病灶坏死区DWI表现为低信号2个,等信号6个,高信号11个;23个细菌性脑脓肿病灶脓腔均呈明显高于脑白质的高信号。结核性和细菌性脑脓肿坏死区平均最小ADC值分别为(1.02±0.11)×10-3mm2/s和(0.55±0.2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MRS于7例结核性脑脓肿的8个病灶内坏死区均测到脂质(Lip)峰,未见氨基酸峰;20个细菌性脑脓肿有8个脓腔存在Lip或乳酸(Lac)峰,12个分布各异的多种氨基酸峰。ADC值、1H-MRS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脓肿与细菌性脑脓肿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80,敏感度分别为82.41%、100%,特异度分别为94.43%、60.00%。 结论 结合常规MRI,DWI及1H-MRS对鉴别诊断结核性与细菌性脑脓肿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