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5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
目的:研究Th17(IL-17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癌与非癌组织,应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CBA)检测IL-2、IL-4、IL-6、IFN-γ、IL-17A细胞因子水平,并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IL-2、IL-4、IFN-γ表达水平好[分别为(4.61±0.28)、(3.37±0.58)、(3.08±1.08)pg/ml]显著低于非癌组织[分别为(5.57±0.59)、(3.77±0.70)、(3.69±1.20)pg/ml],而IL-6、IL-17A水平[分别为(280.09±254.68)、(2.66±1.66)pg/ml]显著高于非癌组织[分别为(6.58±1.92)、(1.49±0.98)pg/ml],同时无论癌组织还是非癌组织,高乙肝病毒载量(>1 000 U/ml)的组织IL-17A的表达[(3.45±1.86)pg/ml]显著高于低病毒载量(<1 000U/ml)的组织[(1.97±1.16)pg/ml]。结论: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A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IL-2、IL-4和IFN-γ可能抑制其表达,而IL-6可能促进其表达;乙肝病毒感染有可能促进Th17的表达,从而降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3.
TPO、PDGF、IL-11在脐血巨核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白细胞介素-11(IL—11)在促进巨核系增殖、分化及成熟过程中的不同效果,初步探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经TPO、PDGF-BB、干细胞因子(SCF)、IL-1β、IL-3、IL-6及IL—11等细胞因子组合的诱导,检测有核细胞(NC)总数和CD41^+、CD61^+表达,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blot)分析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TPO对巨核系的扩增效果明显强于PDGF和IL-11,而PDGF、IL—11的扩增效果差别不大;含IL—11的因子组,NC及CD41^+、CD61^+细胞的总数都有明显增加,但CD41^+、CD61^+细胞比例不高;脐血CD34^+细胞在TPO、SCF、IL-1β、IL-3、IL-6及IL—11等因子作用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42/激酶44(MAPKp42/p44)蛋白表达并无明显改变,蛋白激酶B蛋白亦未见明显变化,但磷酸化的p42和p44的表达却明显增加。结论 在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系定向分化过程中,TPO起着最重要的作用;TPO联合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刺激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和增殖过程中,刺激了MAPKp42/p44分子的磷酸化,从而激活和维持巨核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4.
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系统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胱甘肽 ( GSH)及其相关酶是人体重要的解毒酶。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细胞内 GSH含量的减低能够增加癌症病人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在七十年代末观察到 GSH含量的增加与对 DNA损伤性药物的耐药关系 ,后来许多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 GSH及其相关酶与烷化剂耐药有关。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s)是由五类基因编码的超基因家族 ,包括四类胞液同功酶π、μ、θ、α和一类膜结合微粒体 ,不同胞液同功酶之间有 40 %的同源性[1] 。膜结合微粒体主要存在于肝内质网 ,与胞液同功酶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2 ] 。 GSTs能够催化还原型 GSH分子中的巯基攻击… 相似文献
55.
56.
57.
目的探索IL-15对CIK细胞的扩增及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以常规培养的CIK细胞为对照,观察培养体系中加入IL-15后CIK细胞的扩增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的变化。结果①IL-15组的扩增速度大于常规培养组,从培养14天起两组扩增倍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后IL-15组的CD3+CD56+细胞比例及NKG2D表达率均高于常规培养组,于培养14天起,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5可增加CIK细胞的增生能力,并增加CD3+CD56+细胞及NKD2D的表达率。 相似文献
58.
患者男性,47岁,治疗前诊断为结肠癌,肝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既往接受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FOLFOX方案)化疗,被证实疾病进展。患者没有不可控制的内科疾病。此次接受的西妥昔单抗(初始剂量为400mg/m^2,之后每周250mg/m^2)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的治疗是通过右颈内中心静脉导管输入的。患者首先在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胶贴(商品名:优韧宁,法国优格公司生产,约7cm×4cm)及其周围出现红斑。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外周血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IL-2、IFN-γ、抗CD3单抗、IL-1刺激培养8天后获得CIK细胞。CIK联合化疗组、行单纯化疗的同期配对晚期大肠癌组患者各50例,比较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回输CIK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并观察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CIK细胞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和NK细胞比例分别为54.779±14.228%、30.821±11.554%、16.676±6.256%、18.705±9.347%,治疗后分别为65.236±14.901%、37.292±8.880%、25.229±6.711%、22.950±8.9323%,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CIK联合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微;CIK联合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率为64%(32/50)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0%(20/50)(P<0.05),CIK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联合化疗可增强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0.
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检测肝癌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CBA)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细胞因子改变在肝癌组织免疫微环境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癌组织及非癌组织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浸润免疫细胞的比例,CBA检测肝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Th1(IL-2、TNF-α、IFN-γ)、Th2(IL-4、IL-6、IL-10)、IL-17A细胞因子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IL-6、IL-10和TNF水平分别为(292.49±325.29)pg/ml、(6.09±3.88)pg/ml和(9.55±5.60)pg/ml,比正常非癌组织的(6.82±2.69)pg/ml、(2.99±0.60)pg/ml和(3.50±0.77)pg/ml显著升高(P均<0.01),肝癌组织IL-2、IL-4及IL-17A水平分别为(4.73±0.26)pg/ml、(3.25±0.26)pg/ml和(2.05±0.29)pg/ml,显著低于正常非癌组织(P均<0.01)。而IFN-γ水平虽然较正常非癌组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患者CD3+T细胞、CD4+Th细胞在癌组织中的比例均高于相应的非癌组织,而CD8+细胞在癌组织中的比例较低(P<0.05);不同病理分期的细胞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抗肿瘤效应性细胞比例下降,Th1/Th2比例失衡,且向Th2方向漂移,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肝癌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