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应考虑到脊柱三维畸形,既要代表当代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又要简便易用,结构合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手术治疗。本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介绍并比较了两种特发性脊拄侧凸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0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少年脊柱有结构性侧凸(在冠状面上Cobb角〉10°,且合并有脊柱的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随着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自然病程的进一步认识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不断出现,总体上可分为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3.
腰椎节段内固定后相邻下位间隙即刻运动范围的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测腰椎滑脱固定后即刻其相邻下位间隙的运动范围 ,探讨与固定节段相邻间隙退变加剧的可能原因。方法 :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 ,取L2~S2节段。每一标本在 5种状态 (组 )下进行L5 /S1三维运动测试 :完整组、L4滑脱组、两节段HOIST器械固定L4~L5组、两节段Dick器械固定L4~L5组、三节段Dick器械固定L3~L5组。结果 :除前屈运动时三节段Dick系统固定组L5 /S1间隙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完整组和L4滑脱组外 ,其他各组相邻下位间隙的不同方位运动范围差异不明显。结论 :三节段固定后相邻下位间隙即刻的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相邻间隙退变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微型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应用自行研制的微型外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17例。该固定器由带连接轴的螺杆、弧形板、针应、半螺纹骨外组成。手术方法:在骨折近、远端骨于或骨头上,分别在间距10mm处各钻入2枚半螺纹骨针,穿过对侧骨皮质后将针尾穿入骨针基座固定于弧形板,W过连接轴调节骨折端对拉。平均固定时间41.3天,平均随访9.3个月,拇指功能与健例相比,恢复85%以上12例;77%~84%4例,差1例。此固定器使用方便、稳定性好,固定范围只限于骨折局部,不影响相邻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5.
多功能掌指骨外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功能掌指骨外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史亚民,侯树勋,王副,王予彬掌指骨骨折及各种原因所致手指缺损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手指的正常解剖关系及长度、保留指端皮肤感觉及手指各关节的灵活运动,传统治疗方法很难同时达到上述要求。采用自行设计的微型外固定器治疗各种掌指骨...  相似文献   
106.
为满足脊柱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更好的保持脊柱稳定,采用聚乙烯塑料自行研制各种脊柱外固定支具应用于各种脊柱疾病术后患者675例,术后5~8个月去除支具,随访577例,除1例发生意外,均获得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肛门外括约肌肌力进行量化分级,并探讨其在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恢复期的意义。方法肛门内置水囊与KLP-V30型智能生理压力测试仪相联。测量20例腰麻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压直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同时记录双下肢感觉运动评分。并对10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观测随访。结果腰麻后随着神经功能状态改变,感觉运动评分逐渐提高,肛门外括约肌肌力也存在梯度。将其肌力分为4级,正常肌力在25mmHg左右。临床应用表明脊髓不完全损伤者肛门外括约肌肌力及恢复情况与脊髓损伤及恢复程度有关。结论对肛门括约肌肌力进行量化分级可作为脊髓损伤及其功能恢复程度的一个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技术,观察疗效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下腰椎不稳的71例患者行后路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植入足量的自体松质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观察症状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7.3个月(23~82个月),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消失,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分别为(83.52±2.41%和(72.66±4.1)%。术后6~9个月移植骨间隙轮廓不清,CT示椎体与植骨块交界处无透亮区。11例(15.5%)患者融合不良,植骨块吸收,但症状改善。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根固定符合腰椎的自然生物力学特征,即椎体的压力支撑原则以及后结构的张力带原则,是腰椎稳定性重建的理想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一期颈椎前路cag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一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88例,48例一期颈椎前路单节段cag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A组);40例一期颈椎前路单节段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术后定期随访及行X线片、CT检查,观察疗效、椎间高度、椎间夹角、融合情况及后路单开门椎管矢状径增加量。结果88例平均随访14个月,A组和B组的术后疗效良好,两组术后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间高度均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椎间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间夹角均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椎问夹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3个月融合率为89.6%,6个月融合率为100%。B组3个月融合率为90%,6个月融合率为100%,两组3个月及6个月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后路单开门矢状径增加量均无丢失。结论一期颈椎前路cag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一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0.
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71,自引:4,他引:7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适应下及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植骨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2000年,采用椎管环形减压,结合横突间、椎板间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176例胸腰椎骨折。术前不同随访时间行CT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管狭窄率,确定椎管矢状径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3.2个月,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71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64例分别提高1-3级,7例无变化;2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CT检查显示,术前伤椎椎管狭窄率平均44.7%,术后伤椎椎管减压充分,1年后出现椎管再塑形现象,再塑形的伤椎椎管管径与正常理论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椎体骨折骨折应采用.地无神经压迫症状的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手术治疗是预防晚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椎管环形减压后1年,椎管表现出自发再塑形现象,塑形后的椎管管径在正常理论值范围。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可预防术后椎体塌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