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6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研究claudin-1在大肠癌中的作用,构建包含claudin-1基因编码区域的重组质粒.方法 从人类大肠癌细胞株SW620用Trizol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DNA,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T4连接酶进行连接:将PCR产物插入绿色荧光蛋白pEGFP-C1载体,然后转染进人人类大肠癌细胞株SW480.结果 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显示序列正确,在SW480中主要为膜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claudin-1/pEGFP-C1重组质粒,并能在人类大肠癌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82.
中心动脉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存在许多联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病理机制和中心动脉压相关。肾功能损害是老年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中心动脉压升高与老年高血压肾损害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肾脏早期损害,从而降低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现将中心动脉压与老年高血压人群肾功能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老年房颤患者的栓塞及出血风险及目前本院的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根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治疗指南》中的CHA2DS2.VASe评分标准和HAS.BLED评分标准,对2011年3月-2011年9月在我院老年医疗科病房明确诊断存在心房纤颤、且年龄I〉60岁的老年患者分成〈75岁(老年组)和〉175岁(高龄老年组)两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龄老年组的CHA2DS2-VASe评分(5.65±1.12)和HAS-BLED评分(3.60±0.84)均显著高于老年组(分别为3.55±1.15和2.85±0.81);两组的抗栓治疗的比例均较低,且有显著差异(51.28%vs62.34%)。结论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存在极高的栓塞及出血双重风险,抗栓治疗的实施率也显著降低。对该类人群的治疗必须依托安全有效的抗栓策略,以改善目前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塞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28例冠脉造影显示急性右冠脉闭塞致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分为阿托品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阿托品组冠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阿托品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6例,缓慢心律失常11例,术后低血压13例,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5例,缓慢心律失常32例,术后低血压24例,两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急性右冠脉心梗患者,急诊开通冠脉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可以减少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颅脑损伤是爆炸冲击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受冲击波所致的脑外伤、神经退行性疾病每年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属于中间丝蛋白,是构成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在神经系统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用作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生物标志物的意义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本文拟就GFAP在爆炸冲击所致神经系统疾病中潜在标志物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6.
卢青  李海波  姚新生  于洋 《中草药》2019,50(14):3261-3268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半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兴安升麻根茎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micifugaside F(1)、(+)-(2S,3R)-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甲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5-丙烯酸(2)、5-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3)、苯甲酸-4-O-β-D-葡萄糖苷(4)、异阿魏酸(5)、阿魏酸(6)、阿魏酸-4-O-β-D-阿洛糖苷(7)、阿魏酸-4-O-β-D-葡萄糖苷(8)、芥子酸-4-O-β-D-葡萄糖苷(9)、6,6′-二-O-芥子酰基蔗糖(10)、番石榴酸(11)、蜂斗菜酸(12)、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3)、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4)、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葡萄糖苷(15)、grevilloside G(16)、丁香脂素(17)、丁香脂素-4,4′-O-β-D-双阿洛糖苷(18)、(+)-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19)、(-)-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4、8~10、15~17、20为首次从升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7.
将SPF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0(阴性对照)、500、1 000、2 000 mg/kg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染毒组以及30 mg/kg环磷酰胺组。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细胞微核试验检测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率和PCE与正染红细胞(NCE)比值,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畸变率。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染毒组小鼠PCE微核率、PCE/NCE、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畸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HBIW对小鼠骨髓细胞无致突变效应。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荔枝核总黄酮(TFL)对胆管阻塞型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 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FL小剂量组、TFL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胆总管结扎法(CBDL)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5 mL&#8226;kg-1),TFL小剂量组给予TFL 100 mg&#8226;kg-1、TFL大剂量组给予TFL 200 mg&#8226;kg-1灌胃,均每天1次,共4周,第4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肝脏组织。苏木精 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IHC)检测TLR4、NF κB在4组大鼠肝组织内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FL大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胶原表达明显减少(P<0.01);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FL小剂量组、TFL大剂量组的大鼠肝组织TLR4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0.4±0.5),(3.3±0.6),(3.1±0.5),(1.4±0.5)分;NF κB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0.80±0.77),(5.12±0.89),(4.68±0.70),(3.47±0.61)分,模型组TLR4、NF κB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TFL大剂量组(P<0.01),与TFL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LR4和NF κB高表达可能与胆管阻塞型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大剂量荔枝核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肝组织TLR4、NK κB的表达来改善胆管阻塞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9.
老年患者双源CT检查前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HO规定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的为老年人[1],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和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及健康水平是当前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  相似文献   
90.
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评价全脑CT灌注成像加同步CT血管造影(CTA)对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缺血性卒中发作2~24h病例分别行常规非强化CT(NCCT),CT全脑灌注成像(PWCT)及灌注后70s的延时扫描(DCT),分别测量低灌注区中心,周边及健侧相对应区CT值,计算病变中央和对侧灌注血液容积(PBV),PWCT作为CTA源图像重建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灌注延时相了解侧支循环改变,PWCT用密度差法处理,1周至1个月后复查CT、MR确定最终梗死区面积,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例缺血性卒中NCCT+PWCT+CTA未发现异常10例,其中临床及复查CT、MR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例,腔隙性梗死4例,10例PWCT低灌注区中心、周边内侧与外侧和健侧对应区C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灶中心、周边内和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侧和健侧P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最终梗死区面积较低灌注区增大,增大百分比与缺血时间呈中度负相关,R2=0·42,CTA显示左大脑中动脉阻断2例,左大脑中动脉前、中分支缺如3例,NCCT、PWCT及CTA的敏感度分别为28·5%、71·4%和35·7%,延时相显示不对称充盈血管5例。结论CT全脑灌注像加同步CTA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不失为一种简便、省时和有效的方法,可明确低灌注区的存在及其大小、位置和相对应供血动脉的情况,对半暗带区也可作出一定程度的推测,可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半定量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