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8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21篇 |
综合类 | 78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染色体显带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进行产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病是引起先天异常的重要原因.在妊娠期取胎儿脐血做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染色体异常的胎儿.避免这些胎儿出生。我们应用显带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一例胎儿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02.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突变筛查及产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的突变筛查及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以6个WD家系中的患者及其父母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ATP7B基因的21个外显子及5'非翻译区,PCR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突变筛查,对峰型有改变者进行测序验证.在确定了先证者突变类型的基础上,采用相同方法对其中4个家系(1个双胎和3个单胎)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6例患者中检测出5种已知的致病突变及8种多态类型.患者的父母均为相应突变类型的携带者.产前诊断结果显示,两例妊娠为异常胎儿,其中1例双胎为Arg778Leu/IVS4-1G>C双重杂合子,1例单胎为Ser975Tyr/Pro992Leu双重杂合子,这两对妊娠夫妇选择了终止妊娠.另两例妊娠中,1例为Ser975Tyr杂合子,1例完全正常,他们选择了继续妊娠,出生了表型正常儿.结论 DHPLC在Wilson病的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对2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为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 分别采集家系1两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亲)、家系2先证者及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和RNA.应用PCR、逆转录PCR及测序等技术,从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对此两家系先证者和患者进行KIT基因诊断,并初步探讨检测到的突变对KIT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 家系l中两例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在cDNA水平导致KIT基因c.1765-1779del突变,在氨基酸水平导致p.Gly592Ala/del:E12突变,使得KIT基因剪切位点发生改变,即其中一条cDNA第12外显子被跨越、未转录.家系2中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未见该突变.结论 确诊了两个斑驳病家系的致病原因.家系1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 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未记载的、新的剪切突变;家系2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结合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KIT基因未见c.2401A>C突变,推测该突变为先证者患斑驳病的致病突变可能性大.为此两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一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s,HED)家系进行了突变筛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5个月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方法共收集了该家系2例患者及4名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抽取了胎儿的脐血标本。扩增Cx30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序列,直接双向测序,突变进一步经内切酶酶切分析验证,在成功地获得基因诊断结果后,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首先从脐血DNA标本中扩出Cx30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序列,经内切酶酶切分析检测突变,并进一步将整个编码区序列克隆入T载体,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在两个受累患者中检测了相同的突变,即在Cx30基因存在一个263C→T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了在GJB6蛋白第2个跨膜区中氨基酸残基改变(A88V)。胎儿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基因组中同样存在该致病突变,因此是1个受累胎儿。结论实验数据表明Cx30基因中错义突变A88V也是中国汉族人群中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致病原因之一,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方法:应用18号、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比较畸形精子症患者(畸精组,n=18)和生育力正常且精子正常形态率、浓度、活力等均正常男性(对照组,n=5)精子中18号、X和Y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结果:畸精组共计数精子58 178条,对照组共计数精子16 369条。畸精组和对照组杂交效率分别为97.5%和98.3%;染色体非整倍体类型主要有二体(XX18、YY18、XY18、Y1818和X1818)和二倍体(1818XX、1818YY、1818XY)。畸精组和对照组的18号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29±0.16%和0.03±0.02%,性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65±0.24%和0.05±0.02%,二倍体率分别为0.14±0.12%和0.04±0.03%。18号、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生育力和精液各参数均正常男性相比,畸形精子症患者18号、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6.
自辅助生殖技术(ART)开展30多年来,人们在生殖领域中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良好的内膜和高质量的胚胎及二者的同步性是取得助孕成功的关键。而子宫内膜作为胚胎种植和发育的“土壤”,其在助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子宫内膜厚度对妊娠影响的研究,但结论颇具争议。本研究探讨了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等因素与妊娠率的关系,为助孕前内膜的评价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Notch信号对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otch信号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胎龄16 d的SD大鼠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采用悬浮法培养视网膜前体细胞。实验分Notch信号抑制组和对照组两组。第14天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细胞类型、Notch信号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视网膜前体细胞大部分表达Notch1胞内段及其下游转录因子Hes1,少量细胞表达bHLH转录因子NeuroD和Mash1;自发分化后大量细胞表达bHLH转录因子NeuroD和Mash1,少量细胞表达Notch 1胞内段和Hes1。Notch信号抑制组Nestin,GFAP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β-tubulin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ecoverin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otch1信号在体外可能参与了对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抑制,抑制Notch信号可部分促进视网膜前体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同时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无血清培养和动物血清培养DC的效率比较。方法:胎牛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基分别联合细胞因子rhGM-CSF(100ng/ml)、rhIL-4(50ng/ml)和rhTNF-a(100ng/ml)培养人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于第9d收获细胞。从细胞数和细胞表面标志方面对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进行比较。结果:经过9d诱导培养,无血清培养,替代血清培养和动物血清培养DC的效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对DC分化发育存在影响。动物血清的添加可能更有利于DC的获得。 相似文献
109.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万缺陷儿出生,不但影响了人口素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是减少和避免出生缺陷的有效干预手段.传统的产前诊断取材主要包括绒毛、脐血和羊水等,这些胎儿样本均要通过有创性技术获得,增加了感染、流产、早产甚至胎儿宫内死亡的风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妊娠母体的血浆中存在游离胎儿DNA(cell-free fetal DNA)且含量相对丰富,这一发现为开展无创性的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针对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在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绵羊、小鼠和牛等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出生,证明了克隆技术在人类应用的可能性。由于宗教、伦理及法律方面的原因,以及克隆技术本身的缺陷可能对克隆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这一技术在人类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多数实验人员均不主张在现阶段对人类进行克隆。但是,如果利用克隆技术将需要进行器官或组织移植病人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内,构建核移植胚,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发育,并经过适当处理,对其进行诱导,使其定向发育成供病人移植所需的器官或组织,不但可解决器官和组织来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克服异体器官和组织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提高器官和组织移植的成功率。我室自1999年9月开始进行人类体细胞克隆实验,旨在为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