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用清热化湿复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21例,并对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D肠道细菌比例: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道革兰阳性杆菌明显上升(P〈0.01);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明显下降(P〈0.01)。②肠道菌群密集度: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道菌群密集度无明显上升(P〉0.05)。③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改变(P〉0.05)。(少需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明显下降(P〈0.05,P〈0.01)。⑤厌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胃湿热证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上升(P〈0.01)。结论清热化湿复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起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2.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测152例脾胃虚实患者和63名对照组健康人的体表胃电和皮肤电,胃电信号以10min为一个时段作动态频谱分析。结果显示:1.单纯脾虚患者空腹胃电活动量(安静期228±14,活跃期629±40单位)低于正常(安静期333±18,活跃期1119±140单位),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48.1%)及活动量(500±70单位)显著低于健康人(67.3%,731±60单位),餐后胃电活动指数曲线较正常低平并后移,提示空腹胃运动减弱,进餐反应延缓并减弱,可解释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此外,本组患者刺激时的皮肤电反应亦显著低于正常,说明脾虚患者有效负荷情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力都不足,处于失代偿期。2.脾虚肝郁与肝郁脾虚兼胃气上逆患者空腹胃电处于活跃期的百分序列数(20.0%,17.5%),两证患者尤其兼胃气上逆者空腹胃电活动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空腹胃运动亢进及有关调控因素异常,并可说明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3.上述两证患者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54.2%,55.6%)类似单纯脾虚者而低于健康人,活动指数曲线后移,但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的最大活动量则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甚至高于健康人,可作鉴别。此外,患者受刺激时的皮肤电反应亦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而与健康人相似,提示有效负荷情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力处于代偿期,与单纯脾虚患者不同。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86例2008年6月—200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7例(湿重于热30例,湿热并重27例,热重于湿10例)、脾气虚证19例,另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血,采用安速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快速法检测Hp感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NF-κB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分别为37.31%和36.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降低,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及脾气虚证组NF-κB表达升高(P<0.05)。脾胃湿热、脾气虚证Hp阳性组NF-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脾气虚证Hp阳性组HSP 70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组(P<0.05)。此外, HSP70、NF-κB表达与Hp感染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7 (P>0.05)。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脾气虚证表达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内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气虚证HP阳性表达的升高,及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表达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正气抗邪”、“邪盛正虚”的作用;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发生的唯一“外邪”因素。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结肠镜检查对小儿便血的诊断价值 ,总结应用高频电凝摘除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经验 ,通过对 70例便血患儿进行结肠镜检查 ,结果发现结肠病变 63例 ,占受检人数的 90 % ,其中结肠息肉 5 6例 ,均行高频电凝摘除术 ,过程顺利。提示结肠镜检查是小儿便血的重要诊断手段 ,采用高频电凝摘除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和解汤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7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和解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核苷类似物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外周血功能性T淋巴细胞亚群(CD8 CD28 、CD4 CD28 )、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8 CD28 、CD4 CD28 T细胞和IL-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6例患者HBeAg阴转、HBV DNA量下降至1×105 copy/ml以下;对照组治疗前后CD8 CD28 T细胞、CD4 CD28 T细胞及IL-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1例患者HBeAg阴转,22例HBV DNA量下降至1×105 copy/ml以下.CHB显效者治疗后CD8 CD28 、CD4 CD28 T细胞水平和IL-2水平明显升高(P<0.01);非显效组治疗前后CD8 CD28 T细胞、CD4 CD28 T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和解汤清除HBV的疗效,可能与CD8 CD28 T细胞的有效激活有关,细胞免疫在HBV感染发病机制和病毒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慢性唇炎属中医“唇风”的范畴,其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明确,治疗仍是临床的难题。从中医“脾胃和”理论与西医学“菌群稳态”角度切入,认为消化道菌群失调可能是慢性唇炎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初步提出中医治疗本病当以“和”为贵,用药时在滋养与化浊或清热之间平衡,既不可化浊或清热太过伤正,也不可滋养过度;兼顾运脾和胃,切勿过分寒凉以败脾损胃,或滋腻太甚而阻滞脾胃;诊治过程中切忌只见“病”而不见“人”。  相似文献   
57.
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病患者口腔牙菌斑、唾液中以及胃内能同时检测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而伴有Hp感染的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患者的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提示口腔为Hp重要的聚集地之一,Hp感染与ROU发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结合既往的相关证候研究提示的脾胃湿热证为Hp相关疾病发生过程中邪气最盛、邪正交争最剧烈的阶段,及Hp感染率较高之观点,初步提出:临床ROU反复发作的原因部分可能是缘于湿热粘滞及致病隐匿、渐进和缠绵的特征以及Hp感染;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湿热内蕴,熏蒸口舌可能是ROU缠绵难愈的关键病机之一.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口腔中Hp感染的相关研究需要多部位、多方法的同时检测,才有可能综合反映口腔内Hp感染的真实情况,有关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关系的探讨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疾病的诊治思路及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常用药对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临证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通过舌诊将脾胃疾病分为脾胃湿热、气滞胃肠、脾胃气虚、气阴两虚4个基本证型,依据证型选用药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验用药和处方。脾胃湿热证者,治以清热祛湿;气滞胃肠者,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脾胃气虚证者,治以健脾祛湿;气阴两虚证或兼瘀热互结者,治以气阴双补、瘀热并清,临床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予以清热祛湿、理气行血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劳绍贤教授病证结合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其临床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9.
介绍劳绍贤教授临床诊治便秘经验,并附验案3则以佐证。劳绍贤教授认为,便秘的病机为五脏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常。治疗上,以调理五脏、行气养阴为治则,并根据气虚、气滞、津伤的病机特点,病证结合,辨证施治。急性便秘者采用大承气汤或大黄牡丹汤治疗;慢性便秘者采用自拟润肠通便基础方(主要由槟榔、木香、台乌、郁李仁、生地黄、玄参、甘草等组成)治疗;其他胃肠疾病伴便秘者,治疗时可在胃病辨证用方基础上加用行气润肠药;大便多日未解者服用通便药前应先润化燥屎。同时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进行腹部按摩、相关肌肉训练等以提高中药疗效,预防便秘复发。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清热化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完全随机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清热化湿法治疗,对照组17例予以常规西药护肝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查肝功能和SIL-2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SIL-2R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经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的SIL-2R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4例血清HBV-DNA、HBeAg阴转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SIL-2R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HBeAg未阴转者,或HBeAg阴转但HBV-DNA未降至正常范围者,虽肝功能恢复正常,SIL-2R水平仍较高。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清热化湿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的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可能要优于西药组,这可能与调节SIL-2R水平有关;治疗后肝功能正常但SIL-2R水平仍较高的患者,病毒重新复制活跃的可能性大,应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