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6 毫秒
231.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232.
对脾胃湿热证的中医文献、诊断标准、发生机理及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提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诊断标准和脾胃湿热证内外合邪、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脾胃湿热证往往呈亢进的病理反应,有感染、炎症的基础,也有胃肠动力障碍、胃黏膜攻击和防御因子高水平异常表达及胃肠微生态明显改变的病理状况,与脾气虚证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以及嗜酸乳酸杆菌(LA)的生物拮抗为切入点,从炎症反应网络调节通路和胃内微生态改变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病理基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3.
目的:模拟中医病因探讨内外湿热因素对大鼠胃肠黏膜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外部湿热组采用人工气候箱方法,温度(32±2)℃,相对湿度95%;内部湿热组应用高脂高糖饮食,即20%蜂蜜水自由饮用,配合白酒与油脂隔日交替灌胃;脾胃湿热证组前10天同内部湿热组,后5天放入人工气候箱。应用放免方法检测胃肠黏膜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结果:内外湿热因素对胃肠组织胃泌素、胃动素的影响增减不一,甚至出现两种相反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大鼠综合两种施加因素,胃组织胃泌素水平上升,胃动素变化不大,肠组织胃泌素水平下降,胃动素水平呈上升趋势,其结果并不是两种结果简单的叠加或抵消。结论:内外湿热因素对胃肠黏膜胃泌素、胃动素变化的影响可能是胃肠运动消化吸收紊乱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不同亚型(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型)患者三叶因子1(TFF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阴性CSG患者脾胃湿热证27例(其中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型各9例)及正常人10例(正常组)胃黏膜TFF1I、CAM-1蛋白表达。[结果]TFF1蛋白表达:热重于湿组湿热并重组湿重于热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别;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P0.01)。ICAM-1蛋白表达: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各亚型TFF1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提示TFF1在脾胃湿热证中可能是胃黏膜局部"正气抗邪"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35.
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研究现状,从中医脾胃理论和体质特点切入探讨脾胃湿热与CFS的发病与临床辨治。初步提示脾胃运化失职是CFS病机的关键,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是其病机转化的主要规律;并基于岭南"体质混杂"的特点初步提出了CFS脾虚夹湿热和脾胃湿热证型的补充辨治方案。  相似文献   
236.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237.
胡玲  李亚丽  陆辉  劳绍贤 《新中医》2011,(4):129-130
反酸较为常见,既可由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或进食过于刺激、酸甜、油腻等导致生理性的胃酸分泌增加所致;也可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引起病理性的胃酸分泌过度所为;同时,生活不规律,嗜烟、不良宵夜习惯及各种引起贲门、食管下扩约肌松弛的疾病也常常表现为胸骨后烧心不适和不同程度的反酸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