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较多而且有时诊断不是十分明确。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对106例慢性腹泻患者的西医病因及中医证候进行分析,总结出慢性腹泻病因西医以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癌等为主,中医证候以脾虚湿困证及脾胃湿热证等为主。  相似文献   
14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中医脾胃湿热发病和Hp感染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 ,甚至有人将Hp归属于中医的六淫之一的“湿热”邪气 ,两者在病情发展、临床症状和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上表现极为相似 ,在临床上对脾胃湿热进行辨证施治结合抑制或根除Hp的药物 ,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3.
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炎消(主要由太子参、田七、莪术、白花蛇舌草、生甘草等组成)逆转胃癌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炎消治疗组及维酶素对照组共35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_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的蛋白表达。【结果】CDK_4蛋白在PLGC的阳性率普遍较高,与正常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和Ki-67抗原的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而递增,治疗后胃炎消治疗组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维酶素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胃炎消有抑制PLGC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对CDK_4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4.
肝星状细胞凋亡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数据表明,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在这一逆转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凋亡是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就HSC凋亡与肝纤维化、HSC凋亡的调节机制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 1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凋亡与肝纤维化 1.1 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 活化的HSC形态与静息态不同,主要体现在:维生素A脂滴减少,  相似文献   
145.
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正  黄志新  劳绍贤 《新中医》2003,35(6):12-13
介绍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诊疗经验。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是内外合因,天人相应,治疗主张分解湿热,重在治湿;调理脾胃,通达气机,气化湿亦化。并强调病证结合,证为本,病为抠,症为标。  相似文献   
146.
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嗜银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玲  劳绍贤 《中医杂志》1998,39(6):345-346
观察纯中药制剂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及其组织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度异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并显著降低病变细胞核内AgNOR颗粒数,作用皆优于药维酶素,表明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抑制病细胞增殖,逆胃癌前癌病变的作用,从而为其获效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7.
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胃炎消逆转胃癌癌前病变(PLC-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炎消治疗组和维酶素对照组共35例PLGC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周期索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4)、相关周期蛋白PCNA抗原及Ki-67抗原的变化。[结果]CDK4蛋白在各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普遍较高.经胃炎消治疗后,CDK4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变化不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抗原和Ki-67抗原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蛋白表达均随着上皮细胞增生程度的增加和肠上皮化生的出现而递增,两种抗原并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胃炎消组治疗后PLGC细胞增殖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维酶素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胃炎消有抑制PLGC组织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并可能是通过纠正PLGC细胞增殖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胃炎消逆转胃癌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炎消治疗组及维酶素对照组共35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后P16、周期素(CyclinD1)、视网膜母细胞瘤(pRb)的变化.结果抑癌基因Rb、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逐渐递减.癌基因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逐渐递增.治疗后治疗组可使Rb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明显增强(P<0.01),余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各指标的表达情况未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胃炎消可能通过调整P16和(或)CyclinD1异常基因的表达,使pRb处于低磷酸化状态,以利于病变的逆转.  相似文献   
150.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口疮”之范畴;其溃疡好发于唇、颊、舌缘黏膜,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病程具有自限性,约1~2周可自愈;普通人群发病率可高达20%,居口腔黏膜疾病的首位。由于该病反复发作,具有明显灼痛感而有碍进食,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