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71篇 |
综合类 | 2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究红花提取物抑瘤作用的有效组分。方法:选择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肺癌细胞H1299及A549共5株人常见肿瘤细胞株,用细胞计数试剂盒 (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对红花提取物及大孔树脂水-乙醇洗脱后的不同有效组分共6个供试品进行体外抑瘤作用评价,绘制浓度效应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各有效组分的抑瘤效果。结果:红花提取物各有效组分对肺癌细胞的抑制效果较好,IC50为16.24~189.86 μg/mL,其次为K562、SMMC7721及HeLa细胞。红花提取物脂溶性组分抑瘤作用较水溶性组分好,如红花提取物95%醇溶组分对5株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24~66.51 μg/mL。结论:红花提取物在体外对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肺癌细胞,其抑瘤作用有效物质可能是脂溶性组分。 相似文献
72.
目的本研究是为了探讨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是否能引起人体淋巴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方法从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采集居民外周血,离体照射15Gy60Coγ射线,然后分析染色体畸变率。结果HBRA居民的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地低于在相同条件下离体照射的对照地区居民的畸变率。结论在人体内受到天然高本底辐射照射的淋巴细胞同样能产生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73.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而线粒体基因表达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核基因的表达、激素、缺氧、氧化应激、辐射、ATP浓度及一些化学因素等。在肿瘤细胞中,线粒体基因表达总体上是上调的,这可能是线粒体对肿瘤细胞高能量需求的一种代偿,亦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使肿瘤细胞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74.
(60)Co γ射线诱导人淋巴细胞GDF15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永生化淋巴细胞株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期为采用基因表达指标估算电离辐射吸收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60Coγ射线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株,采用不同剂量(0~15Gy)照射,于照射后不同时间点(0~72h)收集细胞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GDF15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除照射后12h外,其它各时间点淋巴细胞株中,照射后细胞GDF15 mRNA的表达水平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至某一剂量达高峰后开始下降;照射后12h细胞GDF15基因表达水平在各照射剂量点均显著高于对照(0Gy)组,拟合剂量效应曲线为y=1.0469x+0.5278(R2=0.9457,P〈0.05)。在不同时间点,各照射剂量组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不同。8Gy照射后,GDF15表达总体上调,照射后12h达最高。结论:电离辐射诱导的GDF15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辐照剂量和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索年龄、性别因素对我国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自发率的影响,为核质桥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98例健康成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7±12.6)岁。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22人)、30~39岁组(23人)、40~49岁组(25人)和50岁以上组(28人)。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2 mL,采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培养细胞40 h后,加入松胞素B (终浓度为10 μg/mL),继续培养至68 h收获细胞。每个受试者观察1 000个双核细胞,分析核质桥、微核及核芽的数量。结果: 核质桥总体自发率为每个细胞0.56‰,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在不同年龄组间,核质桥自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40~49岁年龄组核质桥自发率最高,显著高于20~29岁组(U=2.31,P < 0.05)。微核自发率女性高于男性(U=4.40,P < 0.05),男性和女性受试者40~49岁组微核自发率均为最高。核芽自发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年龄组间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健康人群中的核质桥自发率较低,不受性别因素影响,在20~49岁范围内具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索PHA(植物血凝素)对用血清培养基(RPMI1640)或非血清培养基(Iscove's)全血培养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77.
早在 6 0年代就有研究者将电子顺磁共振 (ESR)用于广岛和长崎原爆幸存者的受照剂量估算 ,但开始应用在辐射事故剂量估算方面还是在 80年代 ,因为在当时ESR方法提供了其他剂量学方法无法提供的剂量信息。在 1982年 9月 2日 ,挪威Kejeller的研究所 1名γ源操作者在没有任何屏蔽的情况下进入辐照区 ,受到钴源 2 4 3TBq照射 ,照射时间和受照剂量不知 ,照射后 13d死亡。当时操作者佩带的薄膜剂量计显示已超过了其测量范围。在事故后 1d和 5d用细胞遗传学检测染色体畸变也因为外周血细胞太少 ,实际受照剂量很难估计 ,只是提供…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索医疗行业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14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放射诊断57例、放射治疗49例、核医学52例和介入放射学56例共4组。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分析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4种工种间放射工作人员间无着丝粒片段(ace)率、易位(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6、19.965、32.82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和核医学组的ace率、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高于放射诊断组(χ2介入=4.711、10.798、10.845,P<0.05;χ2核医学=3.853、7.674、7.708,P<0.05)和放射治疗组(χ2介入=9.209、9.772、21.330,P<0.05;χ2核医学=8.010、6.969、10.812,P<0.05)。不同工龄组间放射工作人员的t率和总畸变率存在差异(χ2=7.706、6.667,P<0.05),不同年有效剂量组间的ace率、t率和总畸变率亦存在差异(χ2=12.263、15.360、21.478,P<0.01),且t率和总畸变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r=0.347、0.263,P<0.01)。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工种和年有效剂量是影响染色体畸变水平的因素(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和0.5~1 mSv组的IRR=1.797、2.136、1.422,P<0.05)。结论 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水平相对较高,应加强对这两个工种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79.
染色体作为辐射剂量估算的金标准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大部分核事故与辐射事故中患者受到的是局部照射,使用全身照射的剂量估算公式进行评估,得到的受照剂量往往低于实际受照剂量.目前尚无一种局部照射剂量评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故迫切需要建立用于局部照射受照剂量评估的方法.通过对目前局部照射的剂量评估方法及现状进行阐述,研究和探讨准...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诱导正常人B淋巴细胞线粒体辐射敏感基因mRNA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 方法 用0、0.5、1、3、5、8、10和15 Gy 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24 h后用反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个相对辐射敏感基因,包括ND3、Cyt b、COXⅠ、COXⅡ、COXⅢ、ATPase6和ATPase8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剂量-效应关系。 结果 60Co γ射线照射后24 h,线粒体7个辐射敏感基因表达总体上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Ⅳ亚基Ⅰ(COXⅠ)基因表达在受到8 Gy照射后增强最明显,为对照组的13倍左右。除COXⅠ和COXⅡ外,其余5个基因在受照后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ND3、ATPase6和ATPase8这3个基因在3~15 Gy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而COXⅢ基因在3~10 Gy的范围内也有十分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60Co γ射线照射后24 h,线粒体基因表达水平总体上调,其中ND3、ATPase6、ATPase8和COXⅢ这4个基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可以作为联合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