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71篇 |
综合类 | 2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更好地应对辐射突发事件,寻找快速、简便、适合大范围人群应用的新型分子水平生物标志物成为目前电离辐射研究的热点。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RNA,通过与mRNA的3'UTR结合而介导翻译水平的调控,也可通过mRNA翻译区结合而直接引起mRNA的切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RNA与氧化应激特别是辐射生物效应相关,microRNA有可能成为电离辐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新靶点。本文着重概述与电离辐射相关的microRNA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2.
目的 通过对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dic)半自动和人工分析估算剂量的比较,探讨dic半自动分析估算剂量的优势和应对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临床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60Co γ射线离体照射两名健康男性的外周血样品,照射剂量为0、0.5、1、2、3、4、5和6 Gy,吸收剂量率为0.27 Gy/min,常规培养、制片;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采集染色体中期高倍图像,用DCScore软件自动分析dic,用Ikaros软件人工计数dic+环(r),拟合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本实验室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的12份考核样品(0.7~4.5 Gy)估算剂量进行验证。结果 半自动和人工分析检测到的每细胞dic或dic+r数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显示量效关系有差异(r=0.984、0.972、0.972,P<0.01);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拟合的3条剂量曲线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R2=0.998、0.999、0.999,P<0.01)。验证结果显示,在验证样品的照射剂量>2 Gy时,人工确认前基于自动分析dic估算的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21%,dic经人工确认后估算的剂量均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相对偏差≤±10%),而人工分析估算的剂量除0.7 Gy剂量点相对偏差为-25.71%,其他剂量点亦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但半自动分析可将剂量估算效率提高6倍。结论 dic半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水平和效率,可应对发生大规模核辐射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53.
刘青杰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99,(2)
目的:研究辐射致染色体畸变的不完全互换的真实频率。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 2 Gy 和5 Gy γ射线(137 Cs,10 Gy/m in)照射。用 2 号和4 号染色体的全染色体探针及端粒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染色体畸变。结果:不考虑端粒探针时,染色体不完全互换的频率为 27% ,但扣除由端粒探针鉴别出的假不完全互换后,此频率降低到 11% 。由于端粒信号在大约82% 的端粒上出现,所以不完全互换的真实频率应该更低,估计为3% 。在剂量为2 Gy 和5 Gy 时,2 号和4 号染色体不完全互换的真实频率是一样的(3% )。结论:γ射线照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造成的不完全互换的真实频率显著低于文献的报道值。 相似文献
54.
线粒体是机体的重要能量加工厂,线粒体DNA是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因此,线粒体在维持生物个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和缺失在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述了线粒体DNA在肿瘤、辐射生物效应及衰老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推进放射医学领域中线粒体DNA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5.
孤独症是一种在儿童期发病的常见疾患,为多基因遗传疾病。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对孤独症的遗传模式、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孤独症致病相关基因分析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6.
面横裂及附耳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组面横裂及附耳家系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材料和方法:我们随访到1组面横裂及附耳家系,家系内随访到共有5代发病,目前存活有4代,家系内共有成员60余人,进行了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的初步分析。结果:家系内有并发面横裂及附耳症状的病例5人,单纯附耳症状的病例7人,在遗传方式上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细胞遗传学水平对家系中成员进行染色体检测,未发现核型及染色体的异常。结论:家族性面横裂及附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型及染色体检测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建立电离辐射诱导的人线粒体DNA(mtDNA)4977bp缺失片段和对照DNA片段的稳定质粒,用于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研究。方法 对无mtDNA 4977 bp缺失的正常人外周血进行离体照射10Gy^60Coγ射线,提取细胞总DNA,用巢式PCR扩增mtDNA 4977 bp缺失片段,普通PCR扩增对照ND1基因片段。PCR产物经纯化后构建质粒;提取质粒DNA,DNA样品经酶切、纯化后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 PCR扩增的跨mtDNA 4977 bp缺失的DNA片段和ND1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值是吻合的。对制备的质粒DNA样品进行测序,结果 经BLAST分析,两种质粒DNA与人线粒体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结论 本研究中所构建的质粒是成功的,可以用于人mtDNA 4977 bp缺失的定性或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用5种细胞遗传学方法对南京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进行照后第4年随访,筛选回顾性剂量估算指标,为探明电离辐射远后效应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事故患者外周血,进行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着丝粒环)、微核和核质桥分析,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G显带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并估算生物剂量。结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G显带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估算的剂量分别为1.45和1.21 Gy,与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相近;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微核、核质桥估算的剂量分别为0.56、0.45、0.41 Gy,低于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其修正系数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幂函数模型。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G显带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估算方法,适用于回顾性剂量估算,应用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回顾性剂量估算需用修正系数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59.
细胞早衰是指细胞在非端粒信号刺激下发生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下降,提前进入衰老状态。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DNA损伤,随后经过细胞周期永久性停滞或启动SASP来诱导细胞早衰。其信号通路较为复杂,p53、p16、p38MAPK、p62等信号分子参与该过程。本文总结了辐射诱导p62介导的细胞早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M FISH)技术检测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差异。方法 用 1,2 ,3,7,8,9,14和 15号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M FISH方法 ,分析6 0 Coγ射线离体照射的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结果 (1)用M FISH方法分析6 0 Coγ射线诱导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剂量 效应曲线 ,均符合线性二次剂量效应模式 ;易位与双着丝粒的比值在大多数剂量水平不等于 1。 (2 )细胞中无非稳定性畸变的完全相互易位的比例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3)对大多数被标记染色体 ,3 0 0Gyγ射线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观察值与理论值无差别 ;9号染色体畸变 (易位和双着丝粒 )观察值显著高于理论值 (P <0 0 5或P <0 0 1) ,15号染色体易位观察值显著低于理论值 (P <0 0 1)。结论 电离辐射诱导的染色体易位率不等于双着丝粒畸变率 ;对于大多数染色体 ,辐射诱发染色体易位率和双着丝粒畸变率符合随机性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