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6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97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07篇 |
内科学 | 64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65篇 |
外科学 | 200篇 |
综合类 | 419篇 |
预防医学 | 122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8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11篇 |
肿瘤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EXT)中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及蛋白多糖(Perlecan)的表达,探讨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4例EXT患者骨软骨瘤软骨组织标本中HS及Perlecan的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髂骨嵴软骨(2例)及小关节突软骨(2例)对照。结果: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组织不具有典型生长板软骨分层结构,细胞呈巢状分布;4例骨软骨瘤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中几乎都没有HS的表达;Perlecan定位及表达异常: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内侧,而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蛋白多糖侧链HS链及Perlecan的表达改变说明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腰骶管其他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原因,提出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996年3月至2001年10月157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现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发有腰骶管其他疾病,其中漏诊2例,误诊1例。结果6例患者均以腰椎间盘突出收入院,其中合并神经根脓肿者1例,合并神经鞘瘤者2例,合并骶管囊肿者3例。均经CT和MRI检查得以确诊(1例例外)。6例患者均在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的同时或以后,处理了并发的其他疾病。结论CT及MRI检查是正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并发腰骶管其他疾病的有力手段;同时处理突出的髓核和并发的其他疾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 vs. 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 vs.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相似文献
14.
黄韧带位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前面构成椎管后壁,后面与棘间韧带相邻,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和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它是脊柱后部的重要连接结构,主要由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4种成分构成,其中弹性纤维所占比例约达75%左右[1].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95- 07~1999- 02,经EB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7 例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EBCT、超声心动图结果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7个病例,男性4例(57.1% ),女性3例(42.9% ),年龄从5个月至42岁,平均21.6岁。所有病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结果:7例心脏非粘液性良性肿瘤,包括2例浸润性脂肪瘤,2 例纤维瘤,1例横纹肌瘤,1例淋巴管瘤,1 例间皮瘤,EBCT不但能够明确肿瘤的位置、附着、大小、范围、运动,而且以优良的密度分辨率,在6个病例显示肿瘤病理学特征,提示正确的病理学定性诊断,准确性为85.7% ;2 个病例术后提示肺不张与胸腔积液。同组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无1例做出正确组织病理学定性。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在对超声心动图难以准确定性的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诊断中具一定优势,同时可展示邻近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兔髂骨生长板细胞的培养及体内成软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量生产髂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培养及保存方法,观察髂骨生长板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软骨作用,为生长板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取二周龄兔髂骨生长板软骨,经机械剪切和化学消化作用后,接种、培养及液氮保存,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并通过甲苯胺兰、碱性磷酸酶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签定。将生长良好的第二代细胞注入裸鼠背部,于第四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细胞可在体外大量增殖并在六代内无明显反分化,但缺乏向肥大细胞进一步分化的能力。冷冻复苏细胞存活率为92%。注射的细胞悬液可在裸鼠体内形成软骨组织,并进一步向肥大细胞转化。结论 成功建立了髂骨生长板细胞的培养及冻存方法,证明髂骨生长板细胞可在体内进一步形成软骨组织并向肥大期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遗传性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透射电镜、细胞培养等方法观察肿瘤软骨细胞形态特征;同时观察肿瘤软骨细胞的增殖、贴附能力,与正常人关节软骨细胞做对照。结果:透射电镜(TEM)发现肿瘤软骨细胞膜附近含有大量的微丝结构,集结成束,与细胞突起有关;体外单层培养发现肿瘤软骨细胞突起增多,细胞呈现星形;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的增殖与贴附能力随着传代的增加减慢和减低,传4代细胞增殖能力和贴附能力均与肿瘤原代细胞及正常关节软骨细胞具有明显差别(P<0.1)。结论:骨软骨瘤软骨细胞虽然与正常软骨细胞大体相似,但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区别:细胞形态改变,微丝增加,细胞增殖与贴附能力等均不同于正常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CAPSTONE融合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TLIF)对陈旧性创伤性腰椎管狭窄、腰椎轻度后突、椎间隙狭窄的后路手术治疗.[方法] 因创伤造成下腰椎椎管、椎间隙狭窄,腰椎轻度后突畸形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2~49岁,平均31.4岁.其中L3、44例,L4、5,10例,L5S16例.1例患者为伤后4年接受手术,3例患者为伤后9~15个月手术,6例患者为伤后3~6个月手术,10例患者为伤后1~3个月手术.所有病例均采用狭窄部位的椎板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问植骨融合并CAP-STONE融合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TLIF)进行手术治疗.术后1周,病人配带胸腰髂支具下床活动.[结果] 经上述手术方法处理的病例,术后1周内病人的腰痛、下肢疼痛、肌力及感觉的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x线片证实,狭窄的腰椎间隙恢复,同时恢复了腰椎的生理弯曲.经1~3年的临床随访,2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平均Frankel分级改善1.4级.复查X线片,20例患者植骨均愈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角度没有丢失.[结论] 对陈旧性、创伤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恢复椎体原有的高度已不可能,在进行减压解除对神经压迫的同时,进行椎体间的植骨,同时植入椎问融合器,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固定,既有利于植骨愈合,恢复椎间隙高度,恢复腰椎的生理弯曲,又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卧床带来的并发症.此方法简单,操作便利,临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