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尝试利用MR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早期变化前瞻性指导5-氟尿嘧啶(5-FU)耐药胃癌患者源性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更换化疗方案, 并比较与体积指导换药组之间肿瘤负荷的差异。方法 2020年1月至6月, 采用5-FU耐药患者的胃癌组织建立30只小鼠模型, 采用AdaBoost算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只。移植后第26天所有小鼠均以5-FU作为一线化疗药开始化疗, 每两天行MR检查, 包括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使用开源软件ITK-SNAP测量肿瘤体积, 利用ADC图测量肿瘤ADC值。实验组根据肿瘤ADC值变化率、对照组根据肿瘤体积增长率确定化疗药物更换时间, 将5-FU更换为紫杉醇。观察终点为小鼠进入恶病质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肿瘤负荷差异。结果 5-FU治疗后两组ADC值均升高, 化疗后第4天ADC值开始下降, 实验组在这一时间点用紫杉醇替代5-FU继续化疗。对照组在化疗后第6天肿瘤体积增长率明显增加(从8.6%增加到16.1%), 对照组于该时间点用紫杉醇替代5-FU化疗。观察终点位于化疗后第18天, 实验组小鼠肿瘤负荷为(1.82±0....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命质量状况,并进一步探究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4 278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资料,对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度量。结果 201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达到76.18%,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人占41.91%,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明显低于非慢性病患者;性别、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间、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慢性病患病数是影响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 应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重点关注女性、多种慢性病共存等人群,加大对于社区的政策和基金支持,健全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3.
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医疗机构出现床位资源紧张、床位使用不均衡等问题,构建患者住院准备中心,在门诊完成住院告知、术前检查甚至麻醉评估等流程,缩短术前住院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床位周转,使患者错峰进入病区,减轻病区高峰时段的工作压力。住院准备中心在医院层面有利于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疫情防控期间,减少患者医院逗留时间,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使医院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4.
魏丽  刘童  刘斌  王献民  赵亮  石坤  周同甫 《四川医学》2007,28(8):828-830
目的观察并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肺血管重构模型的影响是否与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TIMP-1有关。方法建立大鼠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模型,行雷公藤甲素连续和延迟两种治疗方案。通过心导管术测得血流动力学指标,荧光定量PCR(FS-PCR)行肺组织MMP9和TIMP-1的定量。结果①雷公藤甲素连续和延迟两种用药方案均能降低模型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心室重量变化RV/(LV S)%(右室与左室加室间隔比),阻止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发展,且连续治疗比延迟治疗效果更好(P<0.05)。②MMP9和TIMP-1在模型组肺组织中表达均增高,在两治疗组肺组织中表达均降低(P<0.05),但增高和降低的程度MMP9较明显。结论雷公藤甲素能延缓大鼠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注射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影响MMP9/TIMP-1的平衡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后微量白蛋白尿对心功能的预后价值。方法:225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患者根据微量白蛋白尿是否阳性,分为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n=124)和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n=101)。观察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24小时T波倒置和2小时ST段下降幅度;心肌梗死急性期、3个月和6个月时的左心室大小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血浆脑钠肽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心律失常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灌注后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24小时T波倒置及2小时ST段完全回落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P<0.05);再灌注后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24小时T波无倒置和2小时ST段部分回落和无回落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及6个月时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及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组内分别比较:心肌梗死急性期、3个月和6个月血浆脑钠肽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是心功能变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复发规律,为高危淋巴引流区照射范围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2013年初治、病例资料完善的局部晚期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78例,纳入条件为接受根治性手术;病理证实为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阳性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结合内镜、上消化道造影、术中所见及病理大体标本记录,明确为SiewertⅡ、Ⅲ型;未行术前或术后放疗;影像学诊断为术后淋巴结复发,具有可调阅的CT图像并可清楚、完整显示复发位置。结果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1~48个月),90%复发为术后2年内。复发最高危部位为第16b1组(39%)、16a2组(37%)、9组(30%)和11p组(26%)淋巴结。 SiewertⅡ、Ⅲ型在各淋巴引流区的复发率相近( P=0.090~1.000)。 N3期患者最多见(>15%)复发部位为第16b1、16a2、9、16b2、11p、7组淋巴结,非N3期患者最多见(>15%)复发部位为第11p、16b1、16a2、9、8、7组淋巴结;两者腹主动脉旁(第16a2-b2组)复发率更高(67%∶33%,P=0.004;OR=4.00,95% CI为1.54~10.37)。结论腹腔干、脾动脉近端及腹膜后(16a2、16b1区)是SiewertⅡ、Ⅲ型局部晚期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淋巴结复发最高危区域,且N3期患者具有更高的腹膜后复发风险,术后放疗靶区设计应考虑涵盖上述部位。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外周血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和护骨素(OPG)水平的变化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OPF)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的RA患者384例为RA组,年龄16 ~ 82岁,平均(49±14)岁;并根据RA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入选158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年龄24 ~ 76岁,平均(50±11)岁.严格按照OPF定义并参考X线片判断两组OPF发生情况,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测定其骨密度(股骨区+腰椎2~4),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RANKL和OPG水平.比较两组发生OPF的情况、外周血RANKL和OPG水平、骨密度值及其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 384例RA患者OPF发生率21.35%(8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0% (6/158)(x2=25.371,P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外周血RANKL水平(0.150±0.143比0.1叭±0.066,t=4.178,P<0.000 1)、OPG水平(0.457±0.293比0.359 ±0.216,t=3.347,P=0.001)和RANKL/OPG比值(0.41 ±0.35比0.34±0.20,t=2.111,P=0.036)均明显升高.327例RA患者在各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00%(121/3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3.92%(22/158)(x2=27.291,P<0.01).发生OPF的RA患者组较无OPF组具有更高的骨质疏松发生率(x2=38.186,P<0.01)、更大的年龄(t=4.377,P<0.01)、更长的病程(t=2.612,P=0.009)、更高的RANKL水平(t =3.554,P=0.01)、更高的RANKL/OPG比值(t=2.651,P=0.010)、更高的健康问卷评分(t=2.418,P=0.016)、更低的血清游离钙水平(=2.183,P=0.030)、更低的血红蛋白水平(=2.125,P =0.036)、更高的双手X线Sharp评分(t=2.747,P=0.007)、更差的X线分期构成(x2=7.856,P =0.049)、更高的糖皮质激素使用率(x2 =9.066,P =0.003).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骨质疏松发生率(x2=7.489,P=0.006)和OPF发生率(x2=9.066,P=0.003).logistic Regression (Backward LR法)分析显示,年龄(OR=1.029,P=0.039,95% CI:1.001 ~1.057)和骨质疏松的发生(OR=3.159,P=0.001,95% CI:1.562~6.385)、RANKL/OPG比值(OR =3.516,P =0.013,95% CI:1.305 ~9.647)为RA患者发生OPF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OPF发生率为21.35%,约是正常对照组的5.6倍,年龄、病程和外周血RANKL/OPG比值是RA发生OPF的危险因素,也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OSTA指数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32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详细记录年龄、身高、体重并计算出其体重指数( BMI)和OSTA指数,同时详细记录疾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采用DEXA法测定其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以同期15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1)327例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00%(121/3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2%(22/158)(χ2=37.132,P<0.0001)。(2)根据OSTA指数结果将类风湿关节炎组和对照组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组各部位骨密度在三组间比较有明显不同,均表现为低风险组骨密度更高,高风险组骨密度更低;低、中和高风险组中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23.61%(51/216)、57.69%(45/78)和80.77%(21/26)(χ2=52.541,P<0.0001)。(3)类风湿关节炎组中年龄与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 P<0.0001);BMI与股骨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呈正直线相关( P<0.05);OSTA指数与股骨Neck、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直线相关( P<0.0001);其中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以OSTA指数最高。(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中,不同OSTA组间在病程(H=12.159,P=0.002)、HAQ(F=3.123,P=0.045)、ESR(F=3.405,P=0.034)、CRP(H=6.578,P=0.037)的比较上均明显不同,表现为低风险组患者具有更低的疾病活动性和更轻的骨侵蚀改变。(5) 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发现:Sharp评分( OR=1.013,P<0.0001,95%CI 1.007~1.018)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STA指数( OR=0.753,P<0.0001,95%CI 0.677~0.839)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 OSTA指数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呈显著正直线相关,其相关性较年龄或BMI更强,且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并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384例住院的RA患者,根据X线或MRI表现确定有无股骨头坏死,同时采用X线摄双手平片并进行Sharp评分,DEXA法测定其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BMD)。结果(1)384例住院的RA患者中22例发生股骨坏死,其发生率为5.73%,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42~83岁,平均(59.05±12.12)岁。(2)22例有股骨头坏死的RA患者下列部位的BMD:大转子[(0.55±0.14)g/cm2 vs.(0.68±0.19)g/cm2]、总股骨区[(0.72±0.15)g/cm2 vs.(0.86±0.18)g/cm2]、第2腰椎[(0.84±0.14)g/cm2 vs.(0.94±0.20)g/cm2]、第4腰椎[(0.91±0.16)g/cm2 vs.(1.02±0.22)g/cm2]、腰椎2~4部位[(0.83±0.22)g/cm2 vs.(0.98±0.23)g/cm2]均明显低于无股骨头坏死组(P<0.05)。(3)RA患者合并股骨头坏死组中骨质疏松发生率68.42%(13/19)明显高于无股骨头坏死组中骨质疏松发生率35.18%(108/307)( Z=2.843,P=0.0046)。(4)RA患者中有股骨头坏死和无股骨头坏死组间在Sharp评分[98.00(100.00) vs.29.00(88.00),Z=3.125,P=0.002]和病程[11.00(16.00)年vs.6.00(10.00)年,Z=2.874,P=0.004]上有明显差别,其他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间无差别(P>0.05)。(5)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1.87%(85/203),明显高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RA中的27.27%(36/132)(χ2=7.389,P=0.007);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中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8.96%(19/212),明显高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RA中的1.91%(3/157)(χ2=8.000,P=0.005)。(6)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发现:关节功能(OR=3.085,P=0.042,95%CI:1.040~9.152)、服用糖皮质激素( OR=5.484,P=0.039,95% CI 1.093~27.517)、总股骨区骨质疏松的发生( OR =3.707, P =0.002,95% CI 1.607~8.547)为 RA 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合并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约为5.73%,且和疾病本身、糖皮质激素的服用和总股骨区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诱导肺血管重构模型的影响并探讨是否与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各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连续治疗组、延迟治疗组及(两治疗组)安慰剂对照组。术后5周通过导管插入术测得血液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弹力纤维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及caspase-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小动脉的病理学变化。结果:①平均肺动脉压和肌化程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连续治疗组与连续对照组、延迟治疗组与延迟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治疗组与延迟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血管壁细胞增殖度和新生内膜增殖度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表达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连续治疗组与连续对照组、延迟治疗组与延迟对照组比较表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Caspase-3染色阳性率结果显示:模型组较正常组表达增高(P<0.05);连续治疗组与连续对照组、延迟治疗组与延迟对照组、延迟治疗组与连续治疗组比较表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雷公藤甲素能延缓大鼠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注射诱导的肺血管重构,连续和延迟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显著的疗效(连续治疗可能更好)。其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甲素的抗增殖效应及增加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